南京市玄武區將課后服務作為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環節,健全工作機制、優化過程設計、推動提質增效,努力提升家長和學生的獲得感。2022年秋季學期起,針對“課后服務資源單一”“可支配優質公益資源不...
南京市玄武區將課后服務作為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環節,健全工作機制、優化過程設計、推動提質增效,努力提升家長和學生的獲得感。2022年秋季學期起,針對“課后服務資源單一”“可支配優質公益資源不夠均衡”等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市教育局的引領下,玄武區積極謀劃、整體構建“15分鐘教育圈”,讓課后服務走出校園,走進場館,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規劃“圈的構成”。玄武區將學生走出校門、步行約15分鐘便可到達的公益性教科文體場域或空間納入課后服務資源,打造為“15分鐘教育圈”。構成方式為“1+x”,即“1個主要場館加多個其他資源空間”,努力實現“一圈一品牌、圈圈有風景、圈圈有溫度”。“圈”與“圈”不是孤立空間,也可資源共享。
統整“圈的資源”。在區域層面,玄武區教育局協同多部門梳理區內60個教科文體及紅色教育場館資源,結合2020年全區已確定的40個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形成“課后服務教育資源清單”,供學校選用,確保課后服務資源高品質、均衡化、全覆蓋。在學校層面,各中小學校借助資源清單,構建校級“15分鐘教育圈”,運用“圈”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校本化育人實踐活動。
健全“圈的管理”。區域制定《課后服務“15分鐘教育圈”工作指引》,明確“圈”的服務內容、活動形式、安全管理、評價機制等,規范“15分鐘教育資源圈”的常態管理,保障活動組織開展安全、有序、高效。學校則結合校情制定課后服務“15分鐘教育圈”工作方案,形成“一校一策”。
便捷化、均等化、普惠化的“15分鐘教育圈”,不僅有助于解決“課后服務資源單一”“可支配優質公益資源不夠均衡”等問題,且為玄武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課后服務時光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蘊。
一方面,全面育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區內中小學將“15分鐘教育圈”建設與素質教育育人目標聯通,與學校課程教學改革及特色發展相融,創造性地開發生動鮮活、聯結社會的實踐活動。其一,館校牽手。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海英小學、成賢街小學、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等校與南京博物館、南京圖書館、省美術館“館校合作”,聯動多學科開展多元綜合實踐活動,沉浸式參觀、零距離體驗,擴大潤澤兒童生命成長的學習場域。其二,親近山水。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等利用臨近玄武湖、中山陵的地域優勢,依托南京市水上運動學校、中山陵茶文化實踐基地,讓學生在體育運動、采茶勞動中探究學習。其三,校企共建。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紅山分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仙鶴門分校等與周邊醫院、藥企共建“中醫藥文化建設基地”,開展以中藥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其四,行走都市。南京市中央路小學行走都市,觸摸文脈,開發“百子尋百子——15分鐘教育生活圈”系列研學活動,在真實情境中培育家國情懷。其五,攜手科研院所。南京農業大學實驗小學、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南京市孝陵衛初級中學,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專業院校協作,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在參與小衛星研制、研究水稻種植等實踐育人活動中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其六,共建紅色及國防資源。南京市小營小學、逸仙小學等學校,在附近東部戰區、梅園新村紀念館支持下,帶領學生走進軍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播撒努力學習、強身健體、報效祖國的種子。
另一方面,多重價值增強學生家長獲得感。圍繞教科文衛體等諸多要素,整體構建全覆蓋、近距離、低成本的“15分鐘教育圈”,步行15分鐘左右即可置身多彩的“大課堂”,玄武學生及家長的教育幸福感在家門口持續升級。99.7%的學生及家長表示滿意,歸納起來具有“十重價值”: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邊走邊學,愉悅身心,增強體質;在實踐中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愛心與社會責任感;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審美能力;培養興趣愛好,發展潛能特長;促進分享交流,有助改善師生、同伴、親子關系;學用相長,讓課本知識“活”起來;減少遠距離的跨區域流動,非常適合當下校園疫情防控大環境。
落實“雙減”再出發,是復雜艱巨、動態變化的系統工程。玄武區將繼續錨定關鍵點,堅持不懈,以更寬廣的格局、更開放的姿態,構筑更有力的聯盟,探索更科學的機制和更有效的路徑,不斷貢獻有助難題破解的“玄武之策”。
(陳發山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局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年12月17日 第0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