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5后女生自創一個人能舞的龍”話題登上熱搜榜,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沈源與同學一起成立龘(dá)龘龍團隊,他們創立的“中華健身龍舞”,只需單人便可舞龍。3年來,龘龘龍團隊已帶動12萬中...
近日,“95后女生自創一個人能舞的龍”話題登上熱搜榜,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沈源與同學一起成立龘(dá)龘龍團隊,他們創立的“中華健身龍舞”,只需單人便可舞龍。3年來,龘龘龍團隊已帶動12萬中小學生參與龍舞。沈源的終極目標很遠大:讓代表中華民族精氣神的龍“人人都能舞,人人都會舞,人人都愛舞”。
給傳統舞龍“瘦身”,人人都能舞
龘龘龍項目負責人沈源是龍獅國家級裁判員、“丁伙龍舞”第五代非遺傳承人,來自“龍川”——江蘇揚州的江都。為傳承和發揚龍獅運動,2019年,沈源來到南理工攻讀龍獅專業碩士研究生,并且在校成立了龘龘龍團隊。
傳統舞龍一般需10人以上成隊,龍頭至少重6斤,龍身長達18米或更甚。支撐著如此重量和長度的傳統龍,需要很大的力氣與耐力。要讓人人都能舞,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解決傳統龍“體重”和“身高”問題。
在南京理工大學與江蘇省龍獅運動協會的大力支持下,龘龘龍團隊創新舞龍形態,提出“中華健身龍”新方案,將“十人一龍”變為“一人一龍”,通過創新器材、建立動作數據庫和創編配套曲目三步,從而實現“人人都能舞”的目標。
確定方案后,龘龘龍團隊走遍全國3省16市,尋訪42位手藝傳承人,實地調研39項國家級非遺龍舞形象,以此確定單人龍的外形、規格。利用數字建模、超百次結構優化和材料實驗,歷經四代產品更迭,最終創制出龍頭小巧、龍身輕薄又不失威武的“單人龍”。這條龍輕便價廉、安全耐用,更適合日常健身場景,目前已被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指定使用。
他們的“健身龍三部曲”已走進百余所小學
有了器材,如何讓大眾都會使用成了第二大難題。傳統舞龍隊在表演前需經過高強度訓練來完成相互配合的復雜動作,單人龍無法做到,必須在保留傳統舞龍精髓的同時制定新的操作標準。
經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龍獅運動專家葛國政教授指導,龘龘龍團隊聯合大數據專家及龍獅行業專家,通過動作采集、特征標注、關系抽取等方式制作知識圖譜,建立中華健身龍權威動作數據庫。據介紹,該庫共分7大類130余動作,包含螺旋類、跳躍類、造型類等,網絡發布后點擊量超80萬次。
此外,團隊還與30余名龍獅國家級運動健將、20余名龍獅國家級教練員共同創編了“中華健身龍三部曲”:初級《少年中國強》適于老人兒童,動作簡單干凈,易于學習;中級《追夢赤子心》面向多數人,方便日常鍛煉;高級《中華龍騰》觀賞性佳,為追求高強度的進階訓練者提供參考。目前,“三部曲”正在南京、常州、無錫等5所城市進行試點,走進逾百所小學的課間。
大手拉小手,他們帶動12萬中小學生舞龍
為讓“人人都愛舞”,龘龘龍團隊開展培養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行動,至今共舉辦培訓215場,培養出11000余名龍獅一線指導員,輻射人數50余萬。負責人沈源還帶領團隊實施“大手拉小手”校園推廣計劃,打造全國高校龍獅聯盟,助推8500余名大學生成為教練員,帶動300余所中小學12萬學生舞起中華健身龍。
至今,龘龘龍團隊成員足跡遍布13省120余鄉鎮、230余社區及300余所中小學,帶動中國超百萬人參與到中華健身龍運動中。未來,龘龘龍團隊將繼續推動中華健身龍“人人都能舞、人人都會舞、人人都愛舞”,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相融合,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通訊員 孫櫻芝
見習記者 蘭倩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