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團結帶領全校廣大師生員工立足新時代、把握新要求,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在黨的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
五年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團結帶領全校廣大師生員工立足新時代、把握新要求,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在黨的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全面開啟學校各項事業發展新征程,為打造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而不懈奮斗。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履行黨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嚴格落實“三重一大”制度。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學校實施黨支部建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入選首批江蘇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江蘇省高校特色黨支部、江蘇省100個高校黨建工作案例,獲江蘇省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獎。學校深入落實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總要求,強化黨委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組織領導。全力配合省委巡視工作,加強全程跟蹤、監督檢查,按期完成整改。先后實施五輪校內巡察,覆蓋全部基層黨組織。針對發現的系統性、普遍性、傾向性、典型性問題,推動建章立制。黨委、紀委嚴格落實“兩個責任”清單,形成顯著工作合力,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思政工作扎實有效
學校定期專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制定“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修訂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標準,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目前,學校入選全國首批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示范項目1個、示范團隊1個、示范課程1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入選江蘇省教育廳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典型案例1項、二級院系德育特色案例1項。此外,學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配足配齊思政課專任教師、輔導員、心理健康教師,1人獲評“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1人獲江蘇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
專業建設水平與師資隊伍素質大幅提升
學校持續推進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工程,構建了“2個專業集群+8個專業群+N個專業”的專業體系。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群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B檔),園藝技術、園林技術專業順利通過省級品牌專業驗收。學校主持和參與制定2021新版職業教育全國專業教學標準和簡介47個,創歷史新高,31個專業開展1+X證書試點。目前,學校建成和新立項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各1個,中央財政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個。獲教育部認定國家骨干專業7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2個。建成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學校主(參)編的教材榮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一、二等獎各1項,入選國家林草局職業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16部(江蘇省排名第一)、“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9部(全國排名第18位),入選“十四五”職業教育省級規劃教材7部、首批助力鄉村振興省級在線開放課程40門,立項省建設重點教材15部。
學校的專任教師中博士比例從7.03%提升至15.54%,獲得江蘇省級以上人才稱號百余人。4人入選新一屆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增量3人。近5年來,學校實施人才引進“雙百計劃”,共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49人,新引聘非遺技藝傳承人、產業教授、能工巧匠、客座教授等50余人。學校大力實施“蘇農大師工程”“團隊培育計劃”“專業(群)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雙師素質提升計劃”,新增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省級以上教科研團隊15個,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名師等14人。近年來,教學能力大賽成績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2022年均獲省賽一等獎7個,全省排名均為第一。園藝園林師資培訓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學校入選教育部、財政部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優質省級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
校園文化建設亮點紛呈
學校實施特色文化創新工程,開展“一院一品一特”校園文化活動,形成了“興學勸農”的特色文化育人大格局。弘揚江南農耕文化,開設農耕文化課程,成立江南農耕文化研究所,舉辦農耕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江南農耕文化月等系列活動百余場。建成國際花藝交流中心等9個農耕文化展示平臺,在建的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被列入蘇州市“百園百館”項目。相城科技園入選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普基地、江蘇省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省休閑旅游農業農耕實踐基地,東山校區入選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學校榮獲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等省級及以上獎項150余項,入選教育部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典型案例1個,學校被中華職業教育社評為非遺教育特色院校。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學校啟動實施“三個四”學生成長成才工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職業技能以及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不斷推進“556”學生創新創業計劃、“123百團競技”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計劃,形成國家、省、校三級學生技能競賽體系。學生榮獲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銀獎、“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等國家級獎項70項,榮獲江蘇省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總冠軍、江蘇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等省級獎項115項。1名學生獲評全國“最美職校生”、3名學生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畢業生滿意度超過95%,學校多次獲評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由學校主持的辦學成果“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蘇南模式創新與實踐”,獲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一名)。
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學校科研平臺實現提檔升級,新增國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特色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常綠果樹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5個。
針對產業實際問題開展科技創新,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項目121項,授權專利161件,軟件著作權98項。學校成立學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促進成果轉化,年均技術市場交易額近5000萬元。新增花卉果蔬新品種12個,其中國際登錄品種2個。榮獲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2項。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服務對象覆蓋全國20個省、江蘇三分之二的縣(市、區)。“江蘇省特色花卉科技興農服務團隊”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學校發揮專業優勢,代表省政府參加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設計并指導施工的江蘇園均獲特等獎。推廣“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累計開展培訓近10萬人次,職業技能鑒定3萬人次。
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
學校與“走出去”企業共建印尼蘇州農學院,與蘇州市友好城市剛果(布)黑角市合作成立中剛地方農業遠程科教服務中心(鄭和中心),培訓當地農技人員。引融國際職業技能標準,70多名學生獲得英國BTEC職業技能證書。園林技術專業獲江蘇省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專業資助立項。招收來自剛果(布)、印尼等國家的全日制留學生近百人,培養短期留學生400多人次。作為江蘇省農業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單位,積極為外向型企業“走出去”提供優質服務。先后為土耳其、泰國、柬埔寨等“一帶一路”沿線8個國家來華人員開展技術培訓。第5次代表國家主持設計和建造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國家展園,傳播蘇州造園技藝和園林文化。
管理質效不斷提升
學校修訂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制定學校績效工資實施辦法,完善“1+3+N”的績效分配改革制度體系,健全“以崗定薪、責薪一致、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考核分配體系。出臺學校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意見,制定10大類50項信息公開清單,提高信息公開工作實效。
學校推進校園能源管理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現校園水電智能化管理。建設網上辦事大廳,上線爾雅、泛雅等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5G網絡校園全覆蓋,校園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學校入選教育部第一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單位、江蘇省數字農業農村基地、榮獲江蘇省高等學校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校、江蘇省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打造和諧穩定校園,圓滿實現“零事故”目標,學校被評為江蘇省首批高質量平安校園建設單位。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9月26日 0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