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省教育廳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共同印發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進高校試點工作方案》,在16所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工作。6月15日,省...
/ 編者按
去年7月,省教育廳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共同印發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進高校試點工作方案》,在16所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工作。6月15日,省委教育工委在南京召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推進會。各試點高校結合本校實際,采取扎實舉措,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即日起,“江蘇教育發布”開設專欄,分享試點學校的經驗做法,跟小編一起來看吧——
鹽城師范學院
鹽城師范學院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進“同心共繪?石榴花開”工程,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四化四育”路徑:強化黨建培育,實現民族認知有高度。
▲ 舉辦“同心共植民族團結石榴林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
細化關愛潤育,實現民族情感有溫度;內化文化涵育,實現民族團結有強度;深化實踐陶育,踐行民族守望有效度,構建“知情意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閉環體系。
▲ 舉行黨員師生與2021級少數民族新生結對儀式暨“講好黨史中的民族團結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
作為東部最早赴新疆實習支教的高校,連續14年選派25批1471名師生赴新疆實習支教,培訓青海等少數民族集聚地省市學員1萬多人次。2021年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試點校,統戰案例獲省教育工委一等獎,并被中央統戰部采錄。
▲ 學校承辦民族地區國培項目
▲ 學校派出第25批新疆支教師生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圍繞“三個聚焦”發力,服務少數民族學生出彩,鑄牢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是聚焦“思想引領”,實施“宣傳教育計劃”,用先進思想武裝學生,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四觀”教育,注重全媒體教育,推動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傳遞正能量。
▲ 藏族學生的創業項目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二是聚焦“實踐教育”,實施“實踐創新計劃”,形成“體驗感知—實踐訓練—創業實戰”創新創業實踐鏈條,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和多元出彩激勵機制,搭建各類平臺載體,建設“揚州工”文化,傳承非遺文化,堅定文化學生自信。
▲ 學校師生參加揚州市紅色故事宣講大賽獲得佳績
三是聚焦“關心幫扶”,實施“理論探索計劃”,堅持服務理念,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學生資助、就業幫扶等方面給予“菜單式”特色服務,打造“一學院一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品牌。
▲ 學校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唱支山歌給黨聽”主題文藝晚會
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一是建好“紅石榴家園”,成立“紅石榴”工作室,由專職少數民族輔導員擔任指導教師,定期組織開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了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活動
二是加強課堂教學設計,探索“翻轉課堂”,由少數民族學生講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優勢,打造專題課程,發揮了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 少數民族學生共同開展 “傾卿弦內音,餃餃民族心”為主題的民族美食聯歡活動
▲ 學生黨員在鎮江市穆源民族學校開展“我和小‘石榴籽’的穆源之約”為主題的民族團結活動
三是實施“一生一策”、解困助難,組建以教師為組長,班委和舍友為組員的“三幫一”互助互學幫扶小組,開展教師領航和朋輩伴航的一對一結對工作,增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情感認同。
▲ 少數民族輔導員下宿舍與學生交流
宿遷學院
育牢思想教育“根系”,播撒信仰“種子”。把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主題主線,結合“四史”“四觀”教育,深化“開學第一講”、推進“紅色文化潤心田”工程,讓紅色文化成為鮮亮底色,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 2021年校民族運動會
搭建實踐教育“磚瓦”,共建精神“家園”。共建傳統文化藝術研究院,發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托“少數民族文化進校園”,拓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
▲ 宿遷學院傳統文化藝術研究院成立
夯實理論研究“基石”,培育團結“沃土”。設立專項課題,共建理論研究中心,構建學術體系;強化“大思政”、構建“大課程”、培育“大先生”,構建課程體系;強化全媒體教育,構建大宣傳格局。
▲ “紅色文化潤心田”十大工程啟動儀式
來源:統群處、文中各高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