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鼓樓警方就接到了一起關于校園貸的報警求助,大學生小周借了1000元,兩個月不到被要求還2000多元,而且他還遭到了對方威脅、恐嚇。鼓樓警方特地分析了校園貸的5大危害,向大學生支招如何規避風險。
網絡圖片
近期,南京鼓樓警方就接到了一起關于校園貸的報警求助,大學生小周借了1000元,兩個月不到被要求還2000多元,而且他還遭到了對方威脅、恐嚇。鼓樓警方特地分析了校園貸的5大危害,向大學生支招如何規避風險。
借了校園貸,他“感覺掉進了一個陷阱”
3月10日,南京一高校學生小周因為在一家網上借貸平臺借了校園貸,沒能如期歸還,而遭到討債人惡意威脅、恐嚇。
“有人給我發恐嚇短信,稱如果不按期還款,就要告訴的父母和系主任,還有人跟蹤我,我已經在拼命借錢了,可是一開始說的低利息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我逾期未還,還要承擔手續費、滯納金等。我年前借了1000多元,兩個月不到居然要還2000多,我感覺自己掉進了一個陷阱,而且越陷越深。”不堪其擾的小周只得向警方尋求幫助。
“我們接到報警后,正在對周同學說的情況進行核實,這里面如果涉嫌欺詐,警方將會立案調查,如果屬于個人借貸糾紛,那么建議他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鼓樓警方表示,對于可能威脅到小周人身安全的違法行為,警方將介入給予警告和阻止。
警方介紹校園貸的5大危害
校園貸作為一種新興產物,對于社會防范心較低的大學生群體其實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在此,鼓樓警方特總結了關于校園貸的5大危害:
低利息高費用
目前網貸平臺多數產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5%以上,所謂的“低利息”并不可信。0.99%月利率是營銷把戲,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上當受騙”。而且一旦逾期,那可就要任網貸平臺宰割了。
越便捷,越變“劫”
有的貸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張身份證就可以,有的同學礙于人情關系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證件替別人辦理貸款。這種行為風險很高,因為一旦對方無力還款,剩余的債務就由“被”辦理人獨自承擔。更有甚者,貸款公司幫學生成功貸款后,冒用該學生的身份繼續貸款。
擔保零要求催款全方位
在有些案例中,一旦學生貸款還不上,一些網貸平臺并不會通過正當途徑追款,而是采用給父母、親友、老師群發短信、在校園里貼大字報,甚至安排人員上門堵截等威脅恐嚇的手段向學生催款逼債。
易滋生逃課、賭博等惡習
高校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費,若學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時就有惡習,那么父母提供的費用肯定不足以滿足其需求。因此,這部分學生可能會轉向校園高利貸獲取資金,并引發賭博、酗酒等不良惡習,嚴重的可能因無法還款而逃課、輟學。
誘發其他犯罪
放貸人可能利用校園“高利貸”詐騙學生的抵押物、保證金,或利用學生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詐騙、騙領信用卡等。
如何區分以“校園貸”為幌子的詐騙
“校園貸”原本是一項積極的助學項目,然而,因為一些不法分子的介入而成了實施詐騙的“幌子”。為此,鼓樓警方梳理了以“校園貸”為幌子的詐騙案件特點,希望大學生們明辨是非,切勿上當受騙。
1、犯罪對象專門針對高校學生。由于高校學生涉世未深、防范意識薄弱、鑒別力不夠、自制力不強等原因,從而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2、編造身份博取信任。不法分子在實施“校園貸”詐騙違法活動時,主要以“同門師兄師姐”或者校友的身份,通過網絡與受害人套近乎,在獲得受害人的信任后,便以可以幫助其找工作或者無息貸款為由,騙取受害人的身份證等證件,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網絡信貸平臺上進行貸款,待貸款成功后便“人間蒸發”。
3、高額回報誘惑下套。不法分子先是在網絡上向受害人吹噓自己經濟實力如何雄厚、人脈關系如何好,可以幫受害人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貸款后進行投資,受害人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紅利等理由,以此誘惑受害人上當受騙。
警方表示,不贊成大學生為了提前消費或者做生意去貸款。這種貸款會給自己增加壓力,大學生消費應量入而出、量力而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