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部署,立足江蘇、側重華東、輻射全國、服務...
南京農業大學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部署,立足江蘇、側重華東、輻射全國、服務社會,聚焦學科團隊、服務模式、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高質量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一、聚焦優勢學科團隊,選準服務鄉村振興發力點
學校強化學科優勢和特色,圍繞種業創新、黑土地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等關鍵領域,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一是以優勢學科攻克“卡脖子”技術。以水稻遺傳育種團隊為代表的學科團隊,攻克了水稻雜種不育難題,遏制了水稻條紋葉枯病大爆發,使長江流域粳稻擺脫水稻“癌魔”侵擾。二是以特色學科牽引產業鏈條。菊花遺傳與種質創新團隊擁有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庫,依托菊花種質資源中心在湖熟等地打造“菊花海”,促進地方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前伸后延牽引菊花產業鏈條,顯著提升所在地的旅游綜合效益。
南京農業大學3000余種菊花在湖熟菊花展競相綻放
二、聚焦推廣模式創新,打通服務鄉村振興關節點
學校創新“線下建聯盟、線上做服務”的“雙線共推”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增設推廣應用職稱系列,組建專兼職科技推廣隊伍,為推廣服務工作注入新動能。一是打造基地、聯盟提升生產效益。建設“綜合示范基地+特色產業基地+分布式服務站”鄉村振興基地體系,聯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技術供給主體、市場銷售主體等組建稻麥、瓜果、蔬菜等產業聯盟,有效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綠色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效益。二是開設“云”端課堂提升服務能力。開發“南農易農”APP,為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供在線監測、診斷、控制和專家指導,形成“互聯網+技術服務+農戶”新模式。在新冠疫情或極端氣候等特殊條件下,開辦“云”學堂,根據農時開展“春耕”“夏耘”等直播課程,確保鄉村振興服務“不斷線”。
三、聚焦轉移轉化機制,強化農業科技和鄉村振興結合點
學校強化技術、資本、人才、服務等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優化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是完善轉移轉化穩定支持機制。以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實現科技人員分類管理與評價;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完善激勵機制;加強技術經紀人隊伍建設,專項支持科技鎮長團、科技副總等開展技術轉移轉化工作。二是助推轉移轉化平臺提檔升級。與政府、企業共建技術轉移分中心、產業研究院,牽頭成立長三角高校聯盟農業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以大平臺孵化科技成果,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牽頭成立長三角高校聯盟農業技術轉移服務平臺
四、聚焦鄉村人才培養,筑牢鄉村人才振興支撐點
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著力培養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帶動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助推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格局加快形成。一是創新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路徑。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實際,整合學校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建設鄉村振興教學案例庫,把鄉村產業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有機融合,以課程實踐和耕讀教育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新模式。二是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搖籃。組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的科技創新“領航團隊”,培養基層農業干部和農技推廣隊伍的政策理論水平及業務能力,引導新型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生力軍。
金善寶書院學生在白馬基地參加耕讀教育活動
下一步,南京農業大學將繼續以“四個面向”為指引,進一步發揮“四個聚焦”作用,不斷提升科技原始創新和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全面助推江蘇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