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央視科教頻道播出了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閃亮的名字——最美大學生/最美高校輔導員》發布儀式,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本科生專職輔導員張海玉榮獲2021年全國“最美高校輔導員”榮譽稱號。
發布儀式上,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為張海玉頒發了榮譽證書。
# 關于 張海玉 #
張海玉,女,漢族,1990年1月生,中共黨員,南京理工大學輔導員。她堅持立德樹人,撰寫50萬字輔導員網絡“微主題”工作日志,推動“清晨約跑”、“團青微課堂”等一批項目落地生花,獲評第11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她站穩課堂陣地,用過硬的事實和邏輯講好中國故事,榮獲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思想政治課專項一等獎;她投身疫情防控,加入省青教志愿服務團隊、校“蘭杉先鋒突擊隊”,獲評江蘇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第16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站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她努力打造思想引領全媒體精品實踐,揭示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給青年人通透的思想空間。
發揮專業優勢,做好日常思政
參加工作伊始,張海玉便思考“專業優勢”和“日常思政”之間的關系,并確定工作思路: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工作主線,融合日常工作,深化教育實效,打造“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勤以修身,行以致遠”的學生隊伍。
她建立年級網站,堅持每日更新;制定十規六線,嚴格紀律教育;發起晨跑談心,創新談話形式;研討時政熱點,錘煉黨性修養;帶隊社會實踐,了解國情民情。成立“心理解憂雜貨鋪”,全部來信均親筆回復,以文字傳遞育人的潤物無聲。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她帶頭沖鋒,做好年級598名同學每日信息摸排,落實信息日報制度,數據無疏漏、無差錯;對已返校學生嚴格日常教育管理。為緩解同學們的思校之情,精心錄制了《想看二月蘭?海玉老師帶你云端賞花》和《疫情無情電光有情,2020永遠愛你》兩支Vlog,組織開展了《疫情之下,談談“畢業”那些事》年級大會云直播,策劃導演了《相遇是來自時光的饋贈》網絡畢業晚會,播放參與量超1萬人次。
NEWS
聚焦立德樹人,提升理論研究
張海玉在工作中發現,新時代下學生特點發生了變化,要想做好輔導員工作,就要充分發揮思政理論優勢,進行價值引領和思想引領。
為全面適應崗位工作需要,張海玉一路精耕理論。2016年起,堅持每個工作日撰寫一篇輔導員網絡“微主題”工作日志,涵蓋時政熱點、學生成長等多個維度,累計600篇50萬余字。2019年,張海玉獲評第11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張海玉還積極發揮專業優勢,以文戰疫。撰寫文章《戰“疫”擔當,需要知行合一》被中央教育電視臺“我是輔導員”欄目轉載報道;撰寫文章《自覺擔當責任,培養時代新人》入選《高校戰“疫”一線的思政力量》(全國百名優秀輔導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與思考)一書(教育部思政司主編)。
站穩課堂陣地,培養時代新人
科班出身的她,立志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專業、做到極致。工作以來,一直承擔《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教學工作。2018年,參加國家教學技能最高賽事——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張海玉榮獲思想政治課專項全國一等獎。該組別全國僅評出5個一等獎,其余四位都是專業課教師,她是唯一一位輔導員。2019年,獲評省五一勞動獎章、省五一創新能手。
對于思政課教學,張海玉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要把握學生特點、融入專業特色。教學觀點被“學習強國”轉載報道,“這種‘活’起來的思政課,學生都喜歡上。”疫情期間,她主持打造“綻放戰疫青春·堅定制度自信”團青微課堂,邀請青年教師、優秀學子,圍繞“信仰紅”、“暖心黃”等關鍵詞錄制視頻,用短視頻的形式將一幅生動的當代中國戰疫圖徐徐拉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張海玉在情感認同中增強抗疫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推進立德樹人實踐。2021年5月,獲評第16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NEWS
來源: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