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金陵印象”南京市教育系統推廣篆刻藝術成果展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開幕。由南京市教育局體衛藝處、市教研室等一起開發、編印的“南京市教育局中小學篆刻藝術教育讀本”《玩篆學印》(共四冊...
12月27日,“金陵印象”南京市教育系統推廣篆刻藝術成果展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開幕。由南京市教育局體衛藝處、市教研室等一起開發、編印的“南京市教育局中小學篆刻藝術教育讀本”《玩篆學印》(共四冊)也亮相了!2020年春季新學期,這四冊教材將在南京赤壁路小學、中華中學上新河初級中學、南京九中、建寧中學、中華中等專業學校等182所中小學、職校進行試點使用。
據了解,今年1月,“篆刻金陵”南京中小學教師篆刻培訓活動啟動。“我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分6個批次對南京市182所中小學、職校的8000多名語文、美術老師進行了培訓。讓老師了解、掌握篆刻必備的相關知識,熟悉了篆刻藝術多元化的呈現形式。培訓采用線下面授,線上同步直播的教學模式,讓許多沒有到場的老師也能觀看直播參與培訓。課后建立交流群分享經驗,將研訓延伸到課外。”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員葉軍表示,“今天的篆刻展不只是有培訓學員的優秀作品,還有數字化、音樂、傳統篆刻融合在一起的‘大篆刻’互動。另外,還有新教材的展示,一共是4冊:小學分冊上是給1—3年級學生使用的,小學分冊下是給4—6年級使用的,初中分冊,高中分冊。”
“新學期,我們統一編寫的篆刻讀本將會發到這182所學校,小學將用社團活動的形式呈現,中學將納入選修課。”南京市教育局體衛藝處姚敏介紹道。
“可能有人認為篆刻是一個很小眾的藝術,其實不然。從專業角度看,篆刻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從高位角度來看,是文化自信的體現,篆刻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標識,通過印章這個小切口,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印章之美。篆刻藝術的發展過程,也是以美育人的過程,篆刻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教育史。”葉軍還說,“小學生不能用刀,就用一些黏土來試手,他們更多的是要去對印面進行了解和設計,中學可以學數字化的篆刻,然后可以用刀進行篆刻。這樣增加了學生藝術感染的通道,以傳統文化的浸潤去感受文化自信,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中國文人畫成熟的標志,也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對于前三者,我們中小學都有接觸,唯獨‘印’,也就是篆刻,我們沒有專門的老師和課程。篆刻作為綜合性極強的傳統藝術門類之一,融合了哲學、漢字、書法、繪畫等諸多中華文化藝術元素。所以,在全市中小學、職業學校中推廣普及篆刻藝術教育將促進學校美育教育更好地開展,對學生學習篆刻藝術和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南京三中美術老師錢銳坦言,“大部分美術老師都沒有在大學或者師范學校學過篆刻。所以,我們很珍惜這次培訓機會。在新學期,也會將培訓所學教給學生們。”
目前,南京市已有專職篆刻教師56人,兼職篆刻教師2032人,外聘專家300余人為南京市中小學推廣普及篆刻藝術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師資保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