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讀后深感共鳴,并產生思考:紅色研學能讓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還能幫助其提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從而實現思政課“在課堂上講”與“在社會生活中講”的貫通。...
【各抒己見】
作者:郭潤葵(湖南女子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所應具有的“思政引領力”。光明日報《教育周刊》近日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筆者讀后深感共鳴,并產生思考:紅色研學能讓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還能幫助其提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從而實現思政課“在課堂上講”與“在社會生活中講”的貫通。鍛造思政引領力,以紅色研學賦能“大思政課”建設至關重要。
準確認識紅色研學賦能“大思政課”的必要性
紅色研學是指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場館,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以及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
紅色研學能豐富“大思政課”的教學形態,使教育內容更加直觀生動,不僅能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和理解革命精神,實現教育內容的互補。
紅色研學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通過情境教學、互動參與等方式,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教育實效。
同時,紅色研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愛國情懷、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與“大思政課”關注學生知識學習和培養學生價值觀并重的目標一致。
科學把握紅色研學賦能“大思政課”的規律特征
紅色研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思政教育實踐方式,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主體性、塑造學生價值觀,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調動教師積極性、增強教師責任感,表現出如下特征:
以價值引領與精神熏陶在學生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紅色研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塑造和精神層面的熏陶。通過對革命歷史的深入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國家榮譽感。
以情景體驗式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感受革命精神。紅色研學通常依托于革命歷史遺址、博物館等實體環境,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特定歷史場景之中,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實現情感共鳴。
以資源整合利用推動“大思政課”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紅色研學能夠有效整合各類教育資源,使學生在集中時間內貫通歷史、現在與未來,更好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以互動性與參與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紅色研學更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在實地考察過程中可以提出疑問、發表見解,教師則適時引導,幫助學生深化認識。這種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探索創新紅色研學賦能“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以紅色研學賦能“大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世情國情黨情,探索創新實踐路徑。
整合紅色資源、構建研學課程體系。要充分挖掘祖國各地的紅色資源,如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旅游景點等,結合地域特色和歷史背景,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紅色研學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不僅要注重歷史事實的講解,更要注重對革命精神內涵、紅色文化當代價值等的挖掘。
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將紅色研學融入思政課堂。如組織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模擬革命情景、開展紅色主題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強化實踐教學、深化學生的情感認同。紅色研學的核心在于實踐和體驗。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赴紅色教育基地實地參觀學習,讓學生不僅親身感受紅色文化,還能夠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將紅色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推動跨學科融合、拓寬思政教育視野。紅色研學的開展不應局限于單一學科,而應與語文、歷史、藝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進行融合。如在語文課中,學生可以朗誦紅色詩篇、進行紅色故事演講;在藝術課中,學生可以繪制革命題材畫作、創作紅色主題音樂;在信息技術課中,學生可以制作紅色主題的多媒體演示文稿。通過跨學科融合,紅色研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也會隨之增強。
制定評價機制、確保研學教育實效性。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紅色研學評價機制,對研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重點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感態度、行為實踐等多維度發展。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多樣化評價方法,全面、客觀地反映研學活動效果。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10日 1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