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一安排,202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將在7月7日至9日舉行。眼下已經來到了備考的最后階段,關鍵時刻,名師來支招,助力迎考。今天來看看這位語文老師的建議吧——
根據教育部統一安排,202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將在7月7日至9日舉行。眼下已經來到了備考的最后階段,關鍵時刻,名師來支招,助力迎考。今天來看看這位語文老師的建議吧——
在高考最后沖刺階段,語文學科應該如何做才能取得實實在在效果?
關鍵是要抓住三個“回”字。
一、回看類題
考前千萬不要陷入題海中,要讓出更多時間,靜心回看自己曾經做過的題目,使每個知識點在自己頭腦里逐漸通透、明晰起來。最好把所有做過的語文試卷都“串聯”起來,一次只集中回看每份試卷上的同一類題型,然后按照“審-想-驗-問”四個步驟展開反思。
“審”即審清題意,看看題目中值得注意的字眼有哪些,要求是“分析”還是“概括”;
“想”即想答題規范,若問“……表達效果”則一般聯系到用“手法+內容+情感/結構”方式答題,若問“……作用”則一般聯系到用“結構+內容+情感”方式答題;
“驗”即以已有答案驗證前面自己所“審”所“想”是否準確;
“問”即問老師或同學,若驗證后有出入卻又不得其解則求助他人,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審-想-驗-問”的過程中,務必要以“審-想”為本,通過“審-想”使已有的知識結構從模糊走向明晰,以確保高考時能夠保持良好狀態。
二、回歸課本
高三語文復習,重點要放在琢磨高考命題依據上。如果我們熟悉課本,便會洞察高考命題的一“絲”一“跡”,從而做到準確答題。如2016年高考語基第3題選項A(“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往事歷歷,所有的記憶都在時光里發酵,散發出別樣的味道)、選項B(“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遠逝的古人)、選項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青蔥少年總是信心滿滿,躍躍欲試,渴望在未來的歲月中大顯身手)、選項D(“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初春的細雨淅淅瀝瀝,撩撥了無數文人墨客心中關于江南的綿綿情思)無一不取材于必修、選修課本。最近江蘇省鹽城中學自主命了一道題——下列句子所寫人物,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所說人物相同的一項是:A.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B.神仙詩酒空千古,明月江天貯一樓;C.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D.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結果不少同學誤選為A,其實正確答案是B??忌绻麑Ρ匦匏摹肮P落驚風雨”這個專題熟悉,斷定不會選錯。當然最后階段的回歸課本,主要不在于系統整理,而在于查漏補缺,把專題導語、注釋和當初聽講時記錄于書頭上的文字中最陌生的內容摘成幾頁紙,利用早讀晚讀時間反復識記和重點掌握。
三、回溯專題
眾所周知,蘇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一共有20個人文專題,三年學習下來,學生頭腦里應該逐漸拼合起一個包含這20個人文方向的“精神版圖”。專題的人文價值,既是閱讀的母題,也是作文的母題。
就閱讀來說,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文言文,無論是文學類文本還是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其人文內涵基本上可以由以上20個人文專題覆蓋——這些專題的人文方向足夠我們去深度、多元解讀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
就寫作來說,當命題人面對攤開在面前的一冊冊教材而選擇作文命題的人文方向時,無疑會反復揣摩20個人文專題。比如201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關涉“青春不朽”、“青春速朽”,其藍本就是必修一專題“向青春舉杯”。又如2018年江蘇高考作文題關鍵句子是“語言豐富生活,演繹生命,傳承文明”,我們可以從必修三專題“語言,存在的家園”看到它的影子。如果考前滿眼仍然是大量的猜題押題式的作文題目,那么就必然會淡化自己對作文實質性內容的關注。建議考生把課本中20個人文專題下面編者精心推敲出的言簡意賅的導語集中抄寫或剪貼到一起,在早讀晚讀時好好朗讀甚至背誦,同時鏈接一些與此相關的素材加以佐證和分析。比如解讀必修二專題“珍愛生命”下面的導語時,可以聯系新冠肆虐形勢下一些拯救生命的逆行者、居家隔離的健康維護者,也可以聯系王開嶺先生關于生命中“個”的價值思考。
回看類題,回歸課本,回溯專題,貴在一個“回”字。“回”,表明上是退,實質上是進。這是智慧,也是策略。
作者:江蘇省鹽城中學 李仁甫(省高中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