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風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到美育,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曹雪芹風箏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您是在怎樣的機緣下開始學習做風箏的?”8月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雪芹風箏”第四代傳承人繆伯剛走進新京報小記者課堂。面對好玩又好看的風箏,小記者們興趣濃厚,紛紛向老師提出問題。
“曹雪芹風箏”源于《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撰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這是一本詳細記錄風箏圖譜和制作歌訣的著作。后人便將根據《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記載制作出來的風箏,命名為“曹氏風箏”。傳到如今,繆伯剛已是曹氏風箏的第四代傳承人。
“雪后的竹子是制作風箏的最佳材料。”課堂上,繆伯剛向小記者們講述了曹氏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從選料、制作、圖樣、放飛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曹氏風箏的傳承與發揚。
繆伯剛為小記者們帶來各式風箏。張湘涓 攝
繆伯剛還特意將一些風箏帶到了課堂上。會響的風箏、能在屋子里放的風箏、僅有拇指大小的風箏,引來同學們陣陣驚呼。繆伯剛告訴記者,這次給同學們帶來的風箏有別于普通的風箏。風箏里面藏著“鼓鑼”,會隨著放飛發出鳴響。“這樣的風箏在空中才是有情緒的,孩子們平時應該不常看到這樣的風箏。”
課上,繆伯剛為同學們播放了影視劇《紅樓夢》中眾人放風箏的片段。“同學們,誰還記得探春、寶琴、寶釵分別放的是什么風箏?”為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繆伯剛特意設計了“有獎問答”環節。同學們為了得到老師帶來的精美小風箏禮物,鉚足了勁兒,爭前恐后地回答問題,課堂氛圍十分熱烈。
“非遺傳承應該從孩子抓起。”繆伯剛說道,“我也是從小時候開始就接觸風箏。曹氏風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到美育,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繆伯剛提到,他的團隊現在也承擔了一些小學的課后服務,在北京的許多學校開設了風箏相關的課程。“風箏是一個體育項目,又與美術息息相關,還包含力學原理等等,是非常綜合的。”
精美的西游記主題風箏。張湘涓 攝
繆伯剛告訴記者,“曹雪芹風箏”作為風箏的一種流派,有其獨特的特質。“我想,當年曹雪芹寫《南鷂北鳶考工志》,應是為了服務于社會的,是為了幫助那些普通人能夠通過一份手藝養家糊口,自力更生。”曹雪芹記錄了許多關于風箏的口訣,像口訣《比翼飛》中寫道“比翼雙燕子,同命相依依”——形成了“曹雪芹風箏”鮮明的特征。
繆伯剛介紹,如今曹氏風箏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與各類品牌開展合作。“對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在手藝上,還要把文化和藝術融入到生活中,它就能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