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屆“華僑華人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大學舉辦。來自海內外65所高校、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及21個國家的華文教師等24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圍繞涉僑研究的多個議題展開探討。專家學者認為,推動華...
近日,第一屆“華僑華人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大學舉辦。來自海內外65所高校、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及21個國家的華文教師等24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圍繞涉僑研究的多個議題展開探討。
專家學者認為,推動華僑華人學學科建設有現實需要和長遠意義。做好“僑學問”、推動“僑研究”,有利于更好認識僑、關心僑、服務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更好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
研討會現場。溫州大學供圖
共筑學科建設
近年來,隨著中國涉僑部門和高校推動設立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多學科專家學者及僑界工作者積極投入相關課題研究,涉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此次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表示,推動華僑華人學的學科建設正當其時。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任啟亮表示,華僑華人群體體量龐大,遍布世界。中國海外移民史、華僑華人海外發展史、華僑華人相關經濟現象、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海外華文教育、華僑華人權益保護等多方面議題均值得深入探討。設立華僑華人學學科,開展相關教學和研究,對于理解和應對華僑華人群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至關重要。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原所長張春旺表示,發展華僑華人學,需要在學科設置、課程設置、教材設置等方面注重搭建規范化體系。對此,中國多所涉僑高校已有許多有益探索。
與會專家學者談到,溫州大學華僑華人相關研究基礎深厚。20世紀80年代,溫州大學便已開始涉僑研究的步伐。
溫州大學副校長劉玉俠介紹,溫州大學是國內最早進行歐洲華僑史研究的高校,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首批華文教育基地之一。2020年,溫州大學成立華僑華人研究院/華僑學院,次年獲批全國首個華僑華人學交叉學科碩士學位點,設華僑華人史、華文教育、華商經濟、僑益保護4個方向,并于2023年開始招收華僑華人學碩士研究生。由溫州大學華僑學院主辦的《華僑華人學研究》學術集刊也已出版發布,旨在推動國內外學術界交流互動和華僑華人學學科建設。
“溫州大學將華文教育納入華僑華人學研究范疇,拓寬了華文教育的視野和內涵。”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曉表示,溫州大學基于僑鄉特色優勢,首創華僑華人學交叉學科,這項工作將在推動學科發展、培養人才方面發揮作用。
參會代表閱讀會議手冊。溫州大學供圖
聚焦僑學議題
研討會上,僑界與學界資深專家及青年學者匯聚一堂,圍繞華僑華人移民情況、華文教育、華僑權益保護等分享新觀點、新成果。
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謝·瓦·梁贊采夫介紹了俄羅斯和中亞華人遷移與散居的趨勢與數據。研究結合實證資料和數據,分析了中國移民在俄羅斯、中亞國家的工作、生活、教育、身份認同等情況以及俄羅斯、中亞地區的涉僑研究新動向。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文教育系教授曾毅平表示,發展華文教育,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當代華文教育工作應開放包容發展,為傳承弘揚中華語言文化作出貢獻。
溫州大學華僑學院院長包含麗表示,華僑華人學是專門研究海外華僑華人群體的交叉學科,聚焦華僑華人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個方面。華僑華人學的研究范疇包括歷史研究、文化研究、社會研究、經濟研究、政治研究、法律和政策研究、教育研究、國際關系研究、區域國別研究、移民研究、社區研究、身份認同研究、國際傳播研究等。隨著社會發展和學術研究的深入,華僑華人學的研究范疇還在不斷擴展和深化。
展望學科未來
海外僑胞具有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力軍。專家學者表示,做好僑學研究,有利于進一步凝聚僑界共識和力量。
“華僑華人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華僑華人學研究作為一個交叉學科領域,對于深入挖掘華僑華人的歷史、文化、貢獻以及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劉玉俠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長城學者曾少聰表示,華僑華人與祖(籍)國保持著密切聯系,對中華民族有著廣泛認同。僑學研究與僑務實踐,有助于促進華僑華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也有助于發揮華僑華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推動華僑華人學的教學和研究,大力開展華僑華人有關知識的培訓和普及,有利于更好認識僑、關心僑、服務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僑的力量、僑的作用。”任啟亮說。
隨著世情國情僑情的深刻變化,如何進一步推動華僑華人學研究,是專家學者探討的重點。
張春旺表示,溫州大學扎根僑鄉,能快速了解僑情、獲知僑胞所需、跟進海外僑胞思想動態,這對及時研究制定和調整僑務政策十分有利。希望溫州大學在做好基礎研究的同時,注重對策研究,圍繞僑界熱點問題建言獻策,發揮智庫作用,同時加強華僑華人研究人才培養,培養更多熟悉僑務工作、了解僑務政策的僑務干部,并與其他涉僑高校加強聯系合作,更好促進華僑華人學學科建設。
“期待華僑華人學研究行穩致遠,不斷產出有分量的學術成果,為新時代僑務工作的轉型升級提供指導和支撐。”于曉說。(林子涵)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