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連喜,這個生長在遼寧省阜新市韓家店西瓦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因每年參加高考而被許多人而熟知。對于康連喜來說,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像他人生的一個舞臺,只有在每年的這幾天里他才能躍入大眾的視線中。對于即將迎來的第18次高考,他仍樂此不疲,領到準考證后的他難掩喜悅之情。
6月5日,高考前第二天,和其他應屆考生相比,今年71歲的高考考生康連喜顯得很是輕松,他沒有“臨陣磨槍”,而是到家附近不遠處撿拾破爛。在他的眼中,成績的好壞已沒有任何意義,步入考場就算“達到目的”。
據康連喜介紹,他在小學到初中一路成績優異。恢復高考當年,他因故沒能報上名,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他如愿參見了高考,遺憾的是遭遇落榜。2002年,高考報名條件放寬的第二年,54歲的他疾奔到市招考辦報名,以“往屆生”的身份參加高考。
從1978年到2018年整整40年,40年對于一個常人來說近乎大半生的時光。可康連喜卻只有一個信念:高考改變命運。17年參加高考,17次屢敗屢戰,今年,這位71歲的“爺爺考生”迎來第18次高考。高考臨近,他將一些考試所帶的必須品整理到一起。
“我十來年來都在找它,這回可沒有遺憾了!”當日,在康連喜簡陋的住所內,滿臉滄桑的他撫摸著彌足珍貴的第一次參加高考時準考證說,1977年恢復高考,我錯失了報名的機會。第二年,村集體把我當成人才幫著報上了名,遺憾的是落榜了。“圓大學夢,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從2002年至今,康連喜已參加了17次高考,最好成績是2009年的303分。他曾收到一所本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但因為對被錄取的園林專業實在不感興趣,最終放棄了這次入學機會。一年又一年,他的身影總會如約出現在高考考場。歲月更迭,他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爺爺考生”,也有人笑稱他為“高考釘子戶”。
據了解,康連喜在第一次高考失敗后 ,他做過村小學的代課老師,但在后來更多的歲月里,他是每天騎自行車2個多小時往返市區撿破爛。
有村民介紹,康連喜性格倔強,平時不愛和村里的人有過太多交流,在他的印象中,老康曾當過兩年數學代課教師,教得不錯。曾經,老康表示要考到2018年,如今他又改變了主意。
他沒有成家,是五保戶,房子都是親屬的,平日的吃穿不用花錢,都是從破爛堆里挑揀出來的。
近50年來,他從沒穿過一雙新鞋,一件花錢買來的衣服。他與親戚均沒有過多的往來……每年的高考,老康就像舞臺上的模特兒,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要是高考政策允許,我的心跳不停,我會一直考下去的。”康連喜稱,自己不可能考上,即使考上也上不了,但每年的高考季,對于康連喜已成一種精神寄托。
高考時,他能在眾人的注目下大跨步地走進考場,一瞬間的存在感已遠遠大于高考本身。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