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區的得分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
10月27日,《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下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1-2020年間,全球和各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均呈現上升趨勢,但世界各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存在明顯差異,得分最低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得分最高的是北美,東亞與太平洋得分排名第四。
據悉,該報告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聯合團隊共同撰寫。
各地區得分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
報告指出,能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即“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同時是氣候變化、消除貧困、經濟增長等一系列國際發展議題的重要支柱。
據悉,報告以全球140個國家2011-2020年間的各項能源可持續性指標數據所構成的數據庫為基礎,構建了包括可及性、清潔度、效率、支付性和可靠性5個維度、12個指標的能源可持續性評價體系。
報告顯示,2011-2020年間,全球和各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均呈現上升趨勢,全球平均分由2011年的60.9分上升到了2020年的65.0分,但各地區上升幅度各不相同,南亞和東亞分別貢獻了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中的48.5%和32.4%,是拉動全球能源可持續性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其他地區的增長較為緩慢,大部分國家的增長幅度低于世界平均值。
對低收入國家來說,可持續性的提升主要原因還是可及性的提升,比如說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可及性分別提高了22.9%和12.4%,中等收入國家的能源清潔度的提升較為明顯,東亞上升了9.5%,歐洲上升了5.4%,北美上升了4.9%,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以外各地區能源可靠性均出現下降,這一結果是進口依存度上升造成的。
報告顯示,世界各個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各地區的得分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地區得分從低到高的排序分別為撒哈拉以南非洲(51.9分)、南亞 (61.6分)、中東與北非(66.3分)、東亞與太平洋(67.0分)、歐洲與中亞(71.1分)、拉丁美洲(73.7分)、北美(74.6分)。
得分最高的5個國家分別為冰島(96.8分)、挪威(91.2分)、瑞典(86.4分)、芬蘭(81.9分)、烏拉圭(81.8分),得分最低的5個國家分別為貝寧(42.6分)、布基納法索(41.8分)、尼日爾(41.7分)、剛果(金)(40.7分)、乍得(40.1分)。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魯璽解釋稱,對低收入國家來說,能源可及性、支付性和可持續性是最大的短板;中等收入國家的共性表現是能源清潔度較低;歐洲和北美地區高收入國家主要表現在能源清潔度進一步提升,此外歐洲能源可靠性在將來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帶一路”國家能源可持續性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
報告將全球分為七個地區進行分別討論。其中,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為67.0,在各地區中排名第4,地區的能源清潔度較低,特別是空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表現較差;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在2011-2020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為6.9%,主要來自能源可及性(特別是清潔炊事燃料普及)和能源清潔度(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而能源可靠性由于化石能源進口比例的上升而出現了一定下降。
北美地區能源可持續性得分(74.6)是各地區中最高的,在能源可及性、能源效率、能源可支付性和能源可靠性4個維度上均為各地區中的最高分,在能源清潔度上,北美在各地區中排名第3;2011-2020年間能源可持續性上升幅度為3.24%,主要貢獻來自能源清潔度和可靠性(頁巖氣革命帶來的能源自給率)的上升。
報告還對“一帶一路”國家能源可持續性進行評價??傮w來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一帶一路”國家與OECD(經合組織)發達國家比,在能源可及性、能源清潔度和能源效率上都還有一定的顯著差距,主要體現在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電氣化率、可再生能源比例、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和能源強度,五項指標上均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從歷史趨勢來看,2011年到2020年“一帶一路”國家可持續性保持增長的趨勢,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從59.7分增長到64.6分,增長幅度達到8.2%。特別是2015年之后我國推出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發布,對“一帶一路”國家能源可持續性的提高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在建議和展望部分,報告提出,要加強能源系統的加速轉型與協同發展,關鍵技術的進步對能源可持續性發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另外強調加強全球和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表示,10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國際組織積極合作,包括建立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截至今年8月,中國已經和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國際環保協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剛剛結束,在這一背景下發布這份報告,能夠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意義的見解,也能為后續的研究指明一定的方向。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