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市屬院校教育工作者,同在教育界別,王文舉和柳學信兩人在直播間分享了自己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產教融合”的理解,也交流了作為新老委員不一樣的緊張和期待。
“我的學生有經驗,他是老委員,過去我指導他,以后他幫助我,我們倆互相學習”“我會更加努力,跟我的導師一起學習”……
1月16日下午,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期間,新京報千龍網北京兩會訪談間迎來了一對特殊的“新老委員”組合——新任政協委員、北京物資學院黨委書記王文舉和連任兩屆政協委員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柳學信。
柳學信讀博期間的導師就是王文舉。同為市屬院校教育工作者,同在教育界別,王文舉和柳學信兩人在直播間分享了自己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產教融合”的理解,也交流了作為新老委員不一樣的緊張和期待。
北京市政協委員王文舉(右)和柳學信(左)走進訪談間。千龍網 程展馳 攝
談產教融合: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有更多發展和創新
“拓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支持企業與在京高校院所共建產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學科實驗室,加快培育高精尖產業急需緊缺人才”……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對產教融合有著諸多著墨。
在王文舉看來,這是今年北京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大亮點,“主題非常好,就是要以企業為主導,推動產學研融合。” 王文舉認為,產學研融合有諸多好處,在堅持問題導向的同時,可以發揮高校的優勢,并在合作中提升學校的科研能力,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企業優勢,促進學校轉型、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升。
“我們學校跟京東集團成立了京東產業學院。”王文舉表示,京東集團在物流、金融科技方面見長,學校的流通和物流專業極具特色,正好各自發揮優勢,實現產學研緊密地有機結合。
柳學信所在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同樣在產學研方面已有探索。柳學信表示,2020年,學校跟企業合作成立了國內最早的一家中國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研究院,“研究院就是面向市場、面向企業解決問題,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柳學信看來,這種合作方式打通了政府、企業、市場之間的隔閡,可以形成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切實解決企業的需求,“對于高校來說,可以讓我們的研究成果發揮社會價值,也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踐、實習、就業的通道。”
與此同時,柳學信表示,在教師的考評體系和企業激勵政策方面,還有進步空間。王文舉也表示希望可以和更多來自兄弟院校和企業的政協委員一起,研究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范式,推動其不斷發展和創新,解決實際問題。
談未來:
期待市屬高校發揮自身特色、為首都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在訪談中,王文舉提到,未來市屬高校也要積極發揮學校的優勢,融入首都大發展格局。
“首先是副中心的高質量發展。”王文舉表示,在副中心的治理和品質提升方面,北京物資學院可以結合學科和專業特點,在副中心的街道治理、法治建設、綠色發展、消費城市等方面,集中學校力量。同時,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北京物資學院可以借助京東產業學院、期貨產業學院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北京市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發展等問題,也可以發揮學校物流專業優勢。
“雙碳”“碳中和”“碳達峰”成為了這兩年的高頻詞。在王文舉看來,從能源轉型的角度出發,在建筑行業如何減碳、在物流供應鏈領域如何減碳、在消費方式上如何減碳,市屬高校可以聯合起來,力所能及地為北京發展貢獻力量。
柳學信在訪談中分享了自己對未來的三個期待,“希望政府工作報告中描繪的宏偉藍圖,比如高質量發展、雙碳,能有更優化、更完善的措施出臺。”
他同時提到,新冠疫情進入新階段,整個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期待能從市場主體發展角度出發,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讓這些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此外,柳學信表示,第三個期待與消費有關,“消費是我們‘三駕馬車’中最值得期待、最應該發力的一個方面,但現在我們消費的信心不足,整個消費發展任重道遠。”
今年政協會議期間,柳學信和王文舉還就縣域和鄉村的消費發展方面提出提案,“希望利用高校力量,更好地解決問題。也希望政府能有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出臺,真正提振消費。”
談履職:
政協委員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擔當、一份責任
作為新任政協委員,王文舉表示感到十分榮幸,政協委員要具備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能力,自己雖然是新委員,但有信心做好,“特別是我的學生有經驗,他是老委員,過去我指導他,以后他幫助我,我們倆互相學習,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履職能力。”
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進入尾聲,這一次的履職感受如何?王文舉表示,通過這幾天的交流感到責任重大,“政協委員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擔當、一份責任。未來將和更多政協委員一起為北京的發展建言獻策。”
柳學信表示,自己在上一屆政協委員的任職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形勢在不斷變化,也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我會更加努力,跟我的導師一起學習,爭取提出更高質量的提案,同時我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參政議政能力,更好地為首都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