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北京的蒙蒙春雨中,它被該館常務副館長王軍鄭重介紹給一群熱愛文學的學生:“我國古典文學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逗號的出現代表著現代文學,代表著一種延續,這寓意著文學從過去走到今天,并將...
香港青年師生參加讀書月、文化研學等活動
通過文學之窗看見更遼闊的星空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中國現代文學館東大門旁的小廣場上,立著一塊大石,石頭中間有一個天然缺口,遠遠看去,像一個逗號。這也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徽。4月19日,在北京的蒙蒙春雨中,它被該館常務副館長王軍鄭重介紹給一群熱愛文學的學生:“我國古典文學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逗號的出現代表著現代文學,代表著一種延續,這寓意著文學從過去走到今天,并將繼續邁向未來。”
參加“華夏博覽看今朝”研學活動的香港師生,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前合影留念。趙陽攝/光明圖片
這群學生來自香港32所中小學,齊聚于此參加“招商杯”香港青少年讀書月頒獎禮。該活動由招商局香港青年聯合會策劃組織,迄今已舉辦五屆。中國作協會員、香港20間中學駐校作家趙陽從首屆起便擔任評委。他告訴記者,本屆活動以“閱讀聯結我和你”為主題,會聚了6萬余名參與者,覆蓋香港106所學校。讀書月書單主題涵蓋豐富,既包括歷史、文化類,也包括科技、建筑等領域,參與者可在閱讀后提交讀書報告,由后續評審評選出優勝者。與此同時,該活動還搭建了線上平臺,為共讀一本書的香港與內地青少年搭建起心靈溝通和思想碰撞的橋梁。
金獎獲得者、香港英華書院學生梁均溢告訴記者,他在本次讀書月活動中閱讀了作家柳青的《創業史》,寫下了閱讀報告《春風到處說柳青》。談及為何選擇這本書,他說:“盡管我從小就對文學非常感興趣,但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學作品并不十分了解。閱讀《創業史》不但讓我對那段歷史的波瀾壯闊有了更生動的了解,也讓我反思了寫作的意義、文學的功效。我認為,中文閱讀和寫作的意義,正是在于,我們從掌握、應用母語出發,領略母語的美妙美好、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中國文學的磅礴力量,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更自如地進行創作表達。”
“參賽作品超越地域區隔,以文字為紐帶,讓香港故事與家國情懷交織,讓個體思考與群體共鳴相融,體現出參賽者的理性追求與深度思考。這樣的活動讓香港學生通過文學之窗,看見更遼闊的中華文化星空。”活動評委、《香港文學》雜志總編輯游江感嘆,“當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在《西游記》的取經路上相遇、在《唐詩三百首》的經典篇章中遙相致意,閱讀早已超越活動本身,成為一場跨越地域、年齡與文化的對話。”
同樣作為評委,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錢萬成在學生們的閱讀報告中感受到了很多令人動容的瞬間。“從更高的維度看,讀書月不是簡單的閱讀推廣,更是在構筑一座文化認同、精神認同的精神‘港珠澳大橋’。”他表示。
這樣的文化聯結也延續在讀書月活動之外。香港英華小學校長陳美娟介紹,平時以招商局香港青年聯合會為代表的青年團體,經常為學生們策劃花藝、書法、城市探秘等非常有人文特色的活動,同時開設了“香港少年作家班”等一批陪伴香港青少年成長的項目,幫助他們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文閱讀和寫作等方面入手,感受文化中國的美好、文學中國的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讀書月頒獎禮同時也是“華夏博覽看今朝”研學活動的開營式。這一研學活動讓來自香港的青少年將讀書與實踐相結合,更深入地了解祖國。
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既有讀書月活動的優勝者,也有“香港少年作家班”學員等。部分參加過往期研學活動的學生熱情分享起他們感受深刻的經歷:在北京的紅墻黃瓦下重溫名家手稿;參觀中國一汽,感受“中國制造”的偉力;聆聽魯迅文學院、四川大學教授作為文學導師的指導……
此次研學活動分為北京—山西與北京—揚州—上海兩條路線。香港中華基金中學學生朱澔弘最為期待的一站是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他將之喻為“尋寶之旅”:“大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我來之前已經做了一些功課,了解到云岡石窟北魏時期就已開鑿,藝術風格獨特,有很多匠心獨運的細節,我想親自去發掘。”
香港漢華中學的帶隊老師施育明告訴記者,帶領香港學生深入內地看產業發展、看祖國繁榮,不僅使這一批參與學生受益,回港后學校還組織研學成果分享會,把他們在內地的所見所聞、研學心得,講給老師和其他同學聽,達到“組織一批,帶動一片”的成效。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吳義勤表示,文學和文物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華夏博覽看今朝”等一批富有文學特色、文化特色的研學活動,引領香港青少年邊走邊看、邊看邊寫,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中華文明的燦爛成果和當代中國的煙火氣中汲取成長養分,極具價值、極有意義。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13日 12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