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禾表示,未來自己和隊友將以民族音樂轉錄為目標,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播。
運用人工智能對音樂進行轉錄,增加樂譜識別的準確度;設計雨燕識別及填報系統,幫助志愿者清點雨燕數量……新京報小記者、北京中學高一學生李禾對人工智能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近期舉行的微軟2022青少年“創新杯”比賽中,他和同學王子軒組成的隊伍取得全球前十(最高獎項)的成績。
在李禾看來,學習人工智能的過程很有意思,“不過我也感受到了前面的路還很長。”他期待,自己未來能夠更多地參與到人工智能項目中,通過項目真正解決一些問題,幫助他人。
新京報小記者、北京中學高一學生李禾。 受訪者供圖
參與微軟“創新杯”比賽,探索音樂與計算機融合領域
據北京中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在近日剛剛結束的微軟2022青少年“創新杯”大賽中,北京中學國際部的王子軒與李禾組成的隊伍在國內的110支隊伍中取得全國冠軍,代表中國地區參加國際賽,最終在來自全球72個國家及地區的1332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作為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一支隊伍取得全球前十(最高獎項)的成績。
據李禾介紹,在這次比賽中,他和隊友選擇了“運用人工智能對音樂進行轉錄”這一選題,探索計算機和音樂融合的方向。李禾稱,在將錄音轉化為樂譜的過程中,如果僅靠人的耳朵進行識別,難度比較大,而運用算法輔助的方式進行識別也仍存在一定誤差,所以此次項目中他們采用了人工智能的方式去解決這一誤差,希望能夠實現更為精準的“扒譜”。
在李禾看來,項目的難點在于向評委展示自己項目的內容,讓他們理解這個項目的意義。對此,在比賽的成果錄制展示階段,李禾和隊友選擇淡化項目中的技術性的內容,更側重于展示項目本身的價值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我們也提了一些未來的展望,比如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鋼琴的‘扒譜’,未來要做多樂器、民樂等(扒譜)。”李禾說道。他表示,未來自己和隊友將以民族音樂轉錄為目標,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播。
設計雨燕識別及填報系統,助力雨燕保護
這不是李禾第一次參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項目。
初二時,李禾參加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志愿者活動,參與到北京雨燕的保護工作中。在工作過程中,李禾發現,志愿者們面臨諸多難題,例如需要在照片中數雨燕的數量。因照片中雨燕的數量較多,有時甚至達到兩三百,這讓清點工作越發費時耗力。
當時恰逢網課期間,李禾在網絡上了解到了關于人工智能的內容。他突然想到,能否運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幫助志愿者們清點雨燕數量。學習人工智能在圖片識別領域的應用成了項目的一大挑戰。他坦言,在項目之初,自己的技術不是很成熟,對人工智能也沒有特別深的了解,“有想法但是沒有思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禾在網絡上找了很多類似的項目學習。2021年6月,李禾推出了雨燕識別系統的第一個版本。
但因第一個版本的系統較為簡陋,準確率不高、識別耗時長等問題接踵而至。為了進一步完善系統,李禾閱讀了很多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書籍,“其實當時也有好多看不懂的地方,就先跳過再回來繼續看,最后把一大堆書給看完了。”與此同時,他還在網上觀看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視頻、素材,并加入了很多人工智能的交流群。有時在完善系統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他也會在群上向大家請教。
耗時近一年,在今年4月,更加完善的雨燕識別及填報系統正式上線。“我覺得自己學到不少東西,一些技術上的運用比較成熟一些。開始做的時候其實還是有點兒‘飄’,但是后來會發現自己的本領也只不過如此,然后變得越來越謙虛。”
此外,李禾也表示,自己在設計、完善這個系統的過程中,很多志愿者們都提供了幫助或者跟進這個項目,提出修改和反饋意見,幫助他將更好地完善系統,“大家對這個項目非常有熱情,項目落地部分歸功于所有志愿者。”
未來,他期待能夠進一步完善系統界面,讓網頁更加美觀。同時,他也希望能夠將這個系統向公眾開放,進一步宣傳雨燕保護,讓更多人加入保護雨燕的隊伍中。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