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輔導計劃自2016年正式推出已有五年,今年下半年起進行了全新升級。
12月8日,在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試行)(以下簡稱開放輔導計劃)啟動會上,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開放輔導計劃自2016年正式推出已有五年,今年下半年起進行了全新升級,輔導范圍拓展至全市初中,屆時開放輔導計劃將覆蓋646所學校33萬余名學生。
數據顯示,2016年11月1日至2021年7月14日,教師實際參與輔導人數為7538人,面向通州等8個區的初中階段全體學生開展在線輔導服務,累計7萬余名初中學生接受了輔導,累計輔導次數200萬余次,時長30萬余小時。
7萬余名初中生接受輔導,六成輔導教師為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
記者了解到,為助力學科教學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北京于2016年推出了開放輔導計劃。
為更好推動項目落地,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于2016年11月先行在通州區啟動了第一階段的試點工作;并于2018年3月開啟了第二階段,實施范圍拓展至平谷區、密云區、懷柔區、延慶區和房山區;2019年10月進入第三階段,拓展至大興區、門頭溝區和經開區,覆蓋187所初中階段學校9萬余名學生。
“截至2021年7月14日,平臺申報并通過審核的教師共計14618人,其中,數學、語文、英語三大主科教師人數最多,與學生學科需求量情況一致。”針對學生和家長關心的教師資質情況,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教授余勝泉表示,前三階段參與輔導的師資力量比較雄厚,目前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占比60%,是輔導教師的主力部隊,擴大優質資源的影響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
記者注意到,在各區審批通過的教師人數中,海淀區最多,為2003人。同時,大興區、昌平區、通州區、朝陽區和房山區通過審批的教師均超過1000人。
在介紹開放輔導計劃的試點效果時,余勝泉表示,數據顯示,經常參與輔導的學生通過與全市各學科優質教師在線交流,對學科學習的喜愛程度以及成績產生了積極影響。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累計7萬余名初中學生接受了輔導,累計輔導次數200萬余次,時長30萬余小時。
同時,余勝泉表示,開放輔導計劃有效實現了教師智力資源的線上流轉,擴大了優質教師資源的影響范圍,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域間教育的均衡發展,“結合前期對師生問卷調查和學生輔導效果追蹤分析表明,師生對在線輔導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p>
未來將在師資、人工智能方面再升級
開放輔導計劃自2016年正式推出至今已有五年,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試行)》在實施范圍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升級”。
北京市教委人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開放輔導計劃將拓展至全市初中,同時在教師的選擇和要求上更加嚴格,根據文件,只有在職在崗、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才可以申報參與,“之前要求是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可以申報,也鼓勵普通教師積極參與,現在對職稱有了具體的要求,我們更多鼓勵新教師先將主要精力放在校內和課堂教育教學上”。
該負責人表示,根據“雙減”的各項要求,新的開放輔導計劃調整了輔導時間、限定連續輔導時長,保證輔導效果、保護學生視力,“每周一對多輔導總時長不超過5小時,問答中心每周可計入積分的被采納答案數量不超過30個,教師每學期績效的積分上限為5000分。”
同時,學生在接受每種形態的輔導后都要對輔導教師輔導情況或資源質量進行評價。
針對師資,余勝泉表示,未來將強化規范輔導,根據教師輔導質量與輔導過程數據,生成體現教師輔導質量、參與歷史、教學風格偏好等維度的標簽,勾勒形成教師個人畫像,確保在線教師提供滿足質量規范的服務行為。余勝泉透露,根據開放輔導計劃的實施情況,平臺輔導教師將適時拓展到部分有資質的校外教育機構學科教師、高校或社會各界知名專家,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輔導服務。
此外,未來還將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在線輔導高效開展,深入分析學生的教育需求,智能推薦個性化的教育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記者了解到,根據計劃推進安排,今年12月中旬前,要完成師生信息的核對確認;同時,12月底前,要完成新區啟動以及新加入的師生培訓;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開放輔導計劃正式在全市所有初中推開。
鼓勵學生根據個性發展、學習偏好選擇輔導教師
今天7月中央和北京市公布的“雙減”文件明確要求,要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教育部門要征集、開發豐富優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免費在線互動交流答疑。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雙減”的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80%至90%的學習問題都可以在校內完成,在線輔導計劃存在的意義是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個性的發展、學習偏好,在更廣闊的平臺和資源當中,選擇適合自己愛好和特長的老師,提升自己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體驗和收獲。
“在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要服務好不同類型的孩子。優秀拔尖人才也好,學有困難的同學也好,在這樣的系統當中都能得到相應的保障和支撐?!痹撠撠熑吮硎?,“該平臺并非人人都要上、天天都要上,而是在學生有需求感覺到不滿足、吃不飽的時候,再去體驗?!?/p>
在平臺上,老師還可以標注自己擅長的學科內容和教學專長,“同樣是高級教師,但不同老師講得好的內容可能不同,在平臺上會更加細化老師的課程內容”,讓教師通過“走網”實現優質服務屬性的再分配,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該負責人說道。
該負責人要求,各區、學校將動員符合條件的教師積極上線,鼓勵學生自愿參加,輔導教師要主動提升應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手段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項目組要對數據進行挖掘與深度分析,通過學科輔導分析報告反哺區、校線下教研,提升學校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和作業設計質量,為深化推動“雙減”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