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從2021年7月20日起,成都各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再收取學員今后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培訓費,家長也切莫再交納上述時段的學科類培訓費用。
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假期休息日校外機構不得開展學科類培訓、如違規開課將無條件退費……8月6日,記者從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公眾號獲悉,成都市教育局開展“雙減”試點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行動。此次專項整治重點關注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是否取得辦學許可、培訓機構是否按要求在監管平臺實名登記學員信息、聘用教員是否合規、培訓內容是否超前超綱等方面。
家長勿再交納節假日、寒暑假期等時段學科類培訓費
據成都教育局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消息,7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意見),成都是全國9個試點城市之一。
成都市教育局介紹,按照最新要求,自2021年7月中旬開始,成都各區(市)縣就不得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自7月20日“雙減”文件印發起,成都各校外培訓機構已不得再收取義務教育階段學員今后參加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學科類培訓費。如有此類情況,培訓機構應當無條件地全額退還學生家長上述費用。
作為試點城市,成都將進一步強化和規范校外培訓機構運營時間,嚴格落實“三個不得”要求,即培訓機構不得在學校正常上課期間組織學員補課;平時線下培訓時間不得超過20:30(每課時不超過45分鐘,課程間隔不少于10分鐘),線上培訓不得超過21:00(每課時不超過30分鐘,課程間隔不少于10分鐘);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
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從2021年7月20日起,成都各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再收取學員今后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培訓費,家長也切莫再交納上述時段的學科類培訓費用。成都市正在制定和完善“雙減”工作方案,將會合理確定“消課”截止時間。
課后服務推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
關于對培訓機構的社會監督,8月初至12月底,成都市教育局將組織專門力量,成立成都市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回頭看”工作組。同時,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代表及新聞媒體記者等擔任“觀察員”,對培訓機構治理實施社會監督。此次“回頭看”行動將持續到今年年底。
具體而言,成都將著力推進校內“三提一規范”,即重點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提高作業質量和規范考試管理,讓學校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課后服務更好滿足學生需求。通過建立課后服務準入制度、課后服務資源庫,引入校外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和行家里手,支持和豐富中小學課后服務,從而讓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針對課后服務,推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統籌安排教師工作和休息。
成都還將實施“雙提”工程,進一步提高初中畢業生普高升學率、大力提升中職學生升入高校的升學率。完善指標到校生政策,提高優質普通高中指標到校生比例。推動區(市)縣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實施優質學校培育行動,落實“精準扶薄”。根據計劃,到2025年,成都市每個區(市)縣至少有1所省一級示范高中,中小學優質學校覆蓋率達到70%。
全面清理“黑”機構、重點打擊在職教師違規補課
今年,成都市將分類修訂“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指導標準”,落實學科類培訓機構審核登記工作,義務教育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原已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按要求報省教育廳等相關省級部門按標準重新辦理審批手續,未通過審批的,取消原有備案登記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ICP)。 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將全面清理和取締無證無照、有照無證但又實施學科類培訓的“黑”機構作為行動的重點。
此次“回頭看”行動還將重點打擊在職教師違規補課。其中,培訓機構如果聘用在職教師違規補課,一經查實,可直接吊銷違規培訓機構的辦學許可證。同時,對違規教師視情節給予警告、記過、降低崗位等級和開除等處分,扣減績效、沒收違規所得、取消榮譽、降職降級、取消教師資格等處罰。今后,成都中小學教師評優選先、職稱晉級,須作出“是否參加違規補課”的公開承諾,教師的誠信將受到廣大同事、學生及家長更為廣泛地關注和監督。
此外,按照要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要將所辦培訓班的名稱、班次、培訓內容、招生對象、進度安排、上課時間、培訓材料等,報屬地區(市)縣教育部門備案,區(市)縣教育部門應當及時完成備案審核工作并向社會公布。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