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多數企事業單位都將為職工發放年終獎,有些行業職工的年終獎甚至比一年工資還高。作為教育事業單位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些教師能拿到年底績效補助,有些老師能領取績效津貼,而有些老師就只能每...
年關將至,多數企事業單位都將為職工發放年終獎,有些行業職工的年終獎甚至比一年工資還高。作為教育事業單位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些教師能拿到年底績效補助,有些老師能領取績效津貼,而有些老師就只能每月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
關于教師地位提升、教師漲工資、教師職稱評定、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等話題的討論,從年頭貫穿至年尾。有些地區的教師確實上漲了工資,也有地區正在開展試點工作。教師工資上調,主要集中在績效工資、班主任崗位津貼、鄉村教師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教師補貼等方面。部分區縣將班主任崗位津貼由每月15元提高到100元,鄉村教師補貼在每月100元基礎上按教齡每年增加10元。即使如此,高校畢業生還是不愿意去鄉村學校任教,當地教師也是通過各種渠道調往縣城或城區。
2018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全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到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確保中小學教師工資收入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但實際上,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并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
1、教師績效工資改革。管理人員、骨干教師的津貼不再從教師的績效總額的30%中分配,而是由教育部門另外劃撥資金發放,實行績效增量工資。這樣教師不但可以拿回屬于自己30%的工資,還可以通過績效增量考核增加一部分工資收入。
2、鄉村教師補貼上漲。我國制定了“2015到2020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高待遇留住優秀教師,各地開展試點工作,切實增加鄉村教師薪酬。福建補助標準從200元到600元不等,還可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的鄉鎮工作津貼。除福建外,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天津、遼寧部分地區也實施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人均補助標準達到766元。
3、教師目標考核獎。公務員、國企職工、私企職工在年底會得到年終考核獎(年終獎)。為踐行教師工資收入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工資的要求,安徽合肥、蕪湖部分地區探索實行教師年終目標考核,每人每年大約能拿到3萬元。
4、教師車補暫未實行。各地公務員車補方案已經實施,事業單位車補方案也陸續公布,但事業單位車改將教師和醫療工作者排除在外。雖然部分地區在變相實施教師車補試點,根據教師教齡和居住地確定發放額度,但收效甚微。
據今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為68993元,2017年上漲到76121元,上漲幅度在600元左右。2019年教師工資上調的文件還未見發布,但每月上調600元應該得到保障,這是對教師辛勤付出的肯定!
教師的基本收入構成為:基本工資+教齡工資+績效工資。具體工資的多少還要看當地的經濟水平、看當地教育局、看學校,所以即使是一樣的教師,因為所在區域不一樣,工資也是會有很大差異的!2019年義務教育教師調整后的崗位工資標準為每月1675元至6665元,薪級工資標準為每月288元至7989元(調整后的工資標準見下表)。
基本工資
根據老師教授階段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小學教師3000元,初中教師3500元,高中教師3800元,大專教師4100元,大學教師4500元。
教齡工資
每年100元,隨著教齡增長而逐步增長。工齡工資的實行不僅是對老教師的照顧問題,更重要的是鼓勵終身從教的思想,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師隊伍的穩定。
課時工資
課時補貼按照實際上課按勞取酬原則。主要是鼓勵教師多代課,特別是年輕教師精力充沛,他們多代課,并得到應有的報酬,不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對他們的鼓勵。
績效工資
主要指學期和學年獎金。這部分獎金,只能占工資的10%左右。這部分工資各個地方是不一樣的,大概一個市下的各縣是差不多的。從調查來看,多的有四五萬,少的只有一萬多,大部分是兩三萬左右。
全體教師公認的特別優秀教師,無名額限制,縣市以上部門高標準考核認定,領國務院津貼領縣/市政府津貼,不終身制。
山區補貼
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另外給予補貼,占工資的35% 。正如國家干部下鄉補貼,越偏僻地區,補貼越高,不終身制,離開就沒有。
目標考核獎
這個爭議是最大的,因為不是全國所有地區都會發放。即使發放金額也是一個縣一個樣。少的只有2000,多的有50000,一般兩三萬居多。這部分工資很多老師表示沒聽說過,有的表示公務員有,教師沒有,很氣憤,很無奈。
十三月薪資
這個跟目標考核一樣,不是全國都統一規定要發的,據調查顯示,全國一半的地區會發這個工資,就像公司的十三薪年終獎,有的地區是多發和十二月工資一樣的金額,有的地方是多發12月的平均工資。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