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都挺好》大結局了,蘇家大哥、二哥、三妹最終還是成了關系和美一家人,今天小編就來講講真實版的“都挺好”。這個家庭同樣有3個孩子:劉燕、劉相、劉杉。與《都挺好》不同的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
熱播劇《都挺好》大結局了,蘇家大哥、二哥、三妹最終還是成了關系和美一家人,今天小編就來講講真實版的“都挺好”。
這個家庭同樣有3個孩子:劉燕、劉相、劉杉。與《都挺好》不同的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在家中排行老大。
大姐劉燕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博士
二弟劉相
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
已被學校派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
三弟劉杉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
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
一門三博士,厲害了!
更感人的是,他們的父母曾靠養豬供養姐弟仨上學,三個孩子也著實爭氣。
這是一個寒門勵志的故事,父母堅持讓姐弟仨上學。劉家在新沂時集鎮,姐弟三人年齡相差不大,姐姐劉燕1992出生,老二劉相1993年,老三劉杉1996年出生,他們從小一起學習相互鼓勵,都很懂事。
劉相姐弟仨小時候
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長時間來,家庭收入都只能依靠幾畝地以及父親外出打零工收入。父親劉萬中初中畢業,母親董振榮則上到了高中。在那個時代的農村,母親算得上高學歷,因此,在孩子上學事情上,母親說自己比其他人有著更多一點的堅持,而父親則一直默默支持著她的決定。
劉相父母親
一家人住在位于村里偏僻角落,這是祖父留下的30多年老宅。和很多勵志家庭一樣,老宅里看不見一件像樣的家具,更不要說各種家用電器,家里最好的風景就是墻上貼滿的獎狀。家里的主要生活來源,是父母耕種的幾畝地。從決定讓三姐弟上學開始,父母最先想到的辦法就是養豬,每到年關,賣出養了一年的豬,就是姐弟仨下一學年的學費。
姐弟仨不負父母的期望
賣豬的錢連姐弟仨的學費都不夠,而且祖父常年臥床,醫藥費也是很大的負擔。為了讓姐弟仨上學,父母只能從生活開支中想辦法。小時候,父母從沒有跟姐弟仨在一個桌上吃過飯,他們只能盡能力讓孩子們吃飽,自己吃著一些剩菜剩飯,饑一頓飽一頓對付。姐弟仨都是初中時就開始住校,伙食費是家庭最大的日常開銷。
劉相獲獎證書(一)
劉相心思很細,有一次周六回家,看到桌上的一盤咸菜,當時就反父母“這不是星期一你炒的菜嗎?怎么吃到了今天”。母親含糊了幾句,寒假劉相就帶著一串豬肝回家,讓母親給爺爺補身體,剩下的讓父母炒一盤。母親當時就責問劉相,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偷拿同學錢了。劉相說他上次看過了母親吃的菜后,每個星期從生活費里省下了一元錢。父母聽后都哭了,姐弟仨從沒有抱怨過拮據的生活,他們回報父母的方式,就是一次次拿到優異成績。
劉相獲獎證書(二)
父母供姐弟仨的艱辛求學路,是在姐姐考上大學后畫上了停頓號。姐姐劉燕入學后,馬上辦理了助學貸款,她甚至還將當地政府獎勵的3000元助學金中,拿出了2500元給爺爺治病。和姐姐一樣,劉相和弟弟都是依靠助學貸款,開始了自己的大學學業。在校期間,姐弟仨各展所長,參加勤工助學、當家教、打零工,所有生活費全部自己動手掙。不僅如此,三人還都因為自己出色的學習成績和校園表現,拿到了國家獎學金。姐弟仨每年都帶回來一大堆證書。父母從小學開始,就養成了給姐弟仨搜集證書的習慣。如今,盒子也早已裝滿了。
經歷考驗都圓了博士夢
雖然下決心讓孩子上學,但是父母最初的目標,只是“孩子上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不報任何補習班,考不好不能復讀。能夠決定自己學業的,只能是姐弟仨自己。
“我最心疼的是女兒,她給兩個弟弟做了一個榜樣”,母親說,劉燕也是三人中對學業最為執著的。 高考那年,劉燕考上了揚州大學,這本是一個讓她遺憾的結果,但是她很少表露出來, 劉燕考上清華大學碩士時,母親一度不肯相信。
心思細膩的劉相經常因為家庭經濟情況分心。高考時,劉相考上了淮海工學院,母親相信根據劉相的能力,會跟姐姐一樣考取到自己心儀學校的碩士。但考研時,劉相選擇了江南大學,他覺得無錫地區既離家近,經濟條件也更好。他選擇的碩士專業更加利于就業,畢業后,他想能夠早一點參加工作,幫助家里緩解經濟壓力。不過,劉相的計劃被自己出色的學業成績中斷了,考上江南大學碩士后,他因為出色的學業成績,被學校擇優錄取為碩博連讀,去年11月份,他更是被學校派遣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
弟弟劉杉因為年齡最小,感受到的經濟條件壓力也相對較輕。在姐姐、哥哥的影響帶動下,他在學業上也更加平順。本科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后,他又順利地考取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在劉杉本科入學那年,母親曾經想送他去上學,沒想到劉杉滿口拒絕。他說,自己的姐姐、哥哥都不要人送入學,自己還讓父母送“太丟人了”。
攜手幫父母圓夢養殖場
姐弟仨長時間的求學費用,來自于養的豬,因此,父母對“豬”有特殊感情。在不用操心三人的學費問題后,父母想到了開辦一個養殖場。“三個孩子能完成學業,新沂政府部門幫助了我們很多,特別是新沂婦聯,不僅在學費上提供資助,還在我們創業上大力支持”,母親說,她想辦一個養殖場,帶動村里更多人就業,也利用創業積累更多回饋社會的資金。
劉相(右二)和家人的合影
在新沂相關部門支持下,父母盤下了村里一處廢棄的磚窯廠房,建立起一個年養殖數千頭的養殖社。姐弟仨用行動支持父母的做法,原本單純的養殖社不斷更改規劃,普通生豬養殖漸漸變成了擁有生態豬舍、污水處理系統、沼氣發電、豬糞發酵還田、生態農田果園等項目的生態鏈。不僅如此,姐弟仨還根據所學知識,制定了今后養殖場產品注冊商標、電商銷售、生態觀光農業等一系列發展計劃。每年過年回家,三個‘博士’一脫下衣服,拿起農具就進豬舍、下農田。姐弟仨表示這是父母的夢想,他們今后會盡能力幫他們圓夢。
孩子們和母親一起包餃子
如今,父母的養殖社雇傭了6名村里的勞動力,平時還經常趁著村民在家時,以高于市場價的待遇請他們打零工。母親說,她會用心將養殖社經營好,帶給社會更多的綠色生態食品。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