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期,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盛世華彩”展廳內,由南京外國語學校和南京博物院共同打造的“南外南博明清文物修復”選修課程都會如期開課。
每個學期,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盛世華彩”展廳內,由南京外國語學校和南京博物院共同打造的“南外南博明清文物修復”選修課程都會如期開課。
“目前,與南京外國語學校進行館校課程合作的博物館已有30余家。”南京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劉前樹說,博物館課程讓中國精神成為南外學子的精神底色。
作為國家文物局支持建設的“博物館之城”之一,南京現有150余座博物館,登記備案博物館82家。如何利用豐富的文博資源賦能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
前不久,“南京思政好聲音:博物館里的中國”——南京市大中小學一體化館校合作推進會暨“南京博物館學校”思政育人項目啟動儀式在六朝博物館舉辦。現場發布了包含100節“博物館里的大思政課”的總課表,課程實施主體包括大中小學幼兒園各類學校和革命紀念類、歷史文化類、綜合類、藝術類、自然科技類、考古遺址類、高校博物館等各類博物館。現場同時啟動了“博物館里的大思政課”精品課程征集活動。
“孩子們走進南京各大博物館,在城墻博物館聆聽‘顆粒歸倉’南京城墻磚保護的故事,涵養家國情懷;在南京民俗博物館,賞非遺、學非遺,在心里‘種’下一顆非遺傳承的種子。”南京市拉薩路小學黨總支書記、拉薩路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嚴瑾說。南京市拉薩路小學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定制項目化課程,引導孩子們走出學校小課堂,在社會大課堂里上好思政課。
要上好這堂“大思政課”,離不開各方形成的合力。近年來,南京市教育局聯合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文旅局等部門,聯合開發了館校合作模式。譬如,實施“種子教師”計劃,定期組織學校老師進博物館調研學習,博物館教育專員進校了解教育需求,在館校“雙向奔赴”中培養了一批“大思政課”需要的師資力量。
“南京的50多所高校中共有67座博物館,無論從藏品質量還是師資力量來看,都非常出色。”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說。
2024年,南京整合67家高校博物館資源,搭建“大平臺”,成立“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并舉辦首屆聯展暨大學“新生第一課”活動——在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講解員通過“一棵水杉”的故事,講述老一輩林學家對林業的不懈追求;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學生講解員以布滿穴位的銅人雕塑為例,講述中醫藥文化……高校博物館成了中小學研學、思政課的“新型課堂”。
“大思政課”還上了“云端”,在“金陵微校”“寧育家”等線上平臺分別開設有“在博物館長大”“研學好去處”等模塊,中小學生家庭可以親子線上看展覽、學知識。
如今,這一家家博物館成為金陵娃的“第二課堂”。(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姬尊雨)
來源:《光明日報》 2025年3月22日 第0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