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積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打造教育樣板示范高地,推進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東南大學瞄準真難題,項目制育人助力企業“大步快跑”,致力于培養有技術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拔尖創新人...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生動展現江蘇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實踐,全面宣傳各地各校奮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樣、開放融合、卓越創新”教育樣板示范高地、扎實推進高標準教育強省建設的新作為新舉措,“江蘇教育發布”開設專欄,展示江蘇教育系統積極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生動圖景、鮮活經驗和典型案例。
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卓越工程師的教育培養,已被列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目前,江蘇已有3所高校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遴選認定15家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積極探索工程師培養與區域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新路徑。今天,跟隨“交匯點新聞”實地走訪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
瞄準真難題,項目制育人助力企業“大步快跑”
“一個月三十天,二十幾天我都在對接企業。帶著導師、學生和企業科研團隊、人力部門聊技術、聊就業,是我的工作常態。”今年10月,來自東南大學各學院的290多名研究生新生,經二次選拔進入東南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以下簡稱“卓工學院”)。這邊研一的基礎課、企前培訓剛啟動,那邊卓工學院副書記陳揚又開始忙活起來。
項目制育才,
所有學生都入企入項目
2022年8月,東南大學獲批成為全國首批10個高校牽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試點單位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首批試點牽頭建設單位。2023年6月,東南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成立,并于同年9月開始招生。
從企業“卡脖子”問題中提煉出工程關鍵問題,東大卓工學院以項目為單位面向全校招收跨專業類別的研究生,致力于培養有技術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作為學校碩博士人才培養改革高地,卓工學院采用項目制招生,以校企聯合的方式,基于實際工程項目群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所有入院的學生都要入企入項目,學院每年的招生規模也隨項目需求而動態調整。”陳揚告訴記者,在這里,碩士需要入企一年,博士則入企兩年。只有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才能更好地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生產。此外,每年新設的卓工項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國家戰略、社會需求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今年學生一入學,我們就得馬不停蹄開始物色明年的項目,確保是項目等人,而非人等項目。”
自成立以來,學院已完成了書院制育人環境、開放式校企合作辦學空間建設,總建筑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包含實訓平臺、一體化信息平臺、學生實驗室、智慧教室等功能。目前學院已與10個單位建立卓工技術中心,企業在中心發布課題,面向全校師生揭榜掛帥。此外,學院還打造了具備類企業級別的仿真環境及工程技術實踐平臺,為工程碩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提供研究真問題、開展真科研、產出真成果的真實環境。
在實踐中學,
人才培養對接產業需求
東南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張荷是首批入選卓工學院的學生之一。研二開始,她便進入南瑞集團電力人工智能團隊,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解決負荷預測和電力調度問題。張荷告訴記者,和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新能源發電的電量受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人工很難預測。此外,在電力調度方面,由于新能源機組的加入,導致調度機組網絡變得非常龐大,傳統的人工計算方式往往耗時近數個小時甚至要數天,效率很低。
“剛開始進入企業團隊時,因為缺乏電力相關知識,我很難跟得上大家的節奏。但為了不拖大家后腿,我利用一切時間去學,不斷拓寬自身知識邊界。”在張荷的團隊中,有來自計算機、電氣工程等多個學院的學生。不同專業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往往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探索,我們開發出了相關深度強化學習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智能進行負荷預測,且實現了一二分鐘甚至幾秒鐘內的快速電力調度。”
“對企業而言,我們非常需要高校科研團隊的加盟,卓工項目的青年學生們也為我們帶來了創新活力。”南瑞集團教培中心研究生處處長陳瑞芳表示,一方面,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卡脖子”難題;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與就業無縫對接,企業可以定制化培養符合自身需求的專業人才。“項目學生出站時如果選擇繼續留企,很可能直接跳過實習期,迅速成為企業團隊骨干。這對于我們來說也降低了不少培訓成本。”
據統計,2023年至今,31個卓工項目的研究課題超過200項,580名校內外導師共同參與了400多名學生的全流程培養,多個領域發布合作指南近百條。
復合交叉深融,
推動校企合作更深入
“卓工項目由院士或各行業、學科帶頭人牽頭申報,涵蓋內容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低碳城鄉建設、智能EDA工具攻關等多個重點領域。”陳揚介紹,這些項目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學院,研究課題也復合交叉,打破了過去單院系、單學科、單導師零散化培養的組織模式。
“此外,我們對學生的考核也打破了‘唯論文論’的標準,實施階段性動態考核。學生工程新技術研究、重大工程設計、新產品、新裝置研制等都可作為工程碩博士研究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重要依據。”陳揚說。
11月7日,東南大學牽頭的“大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統供需平衡計算與主動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2023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這也是在江蘇交通工程領域的首個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作為東南大學-南京城建“智慧城市卓越工程師技術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團隊自主研發的大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宏微觀一體化仿真軟件與系統平臺,首次實現了貫通規劃、設計、管控等多部門的全鏈條一體化仿真,為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工具。這一獲獎項目也標志著東大卓工學院在校企合作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該項目第二完成人、東大卓工學院副院長劉志遠教授表示,卓工學院的主要目標和宗旨在于強化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推動高校優勢科研力量和企業頂級技術研發平臺相結合、優勢互補,對企業、行業發展之難點、堵點,進行科研上的聯合攻關。“基于東南大學優勢學科基礎,我們已與多家企業在多個不同領域進行了行業核心技術的突破。此外,我們還通過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的‘四共’機制,以及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通’機制,不斷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
“只有校企走得更近,人才培養才能走得更遠。”劉志遠表示,未來我們將不斷動態調整項目內容和招生規模,以適應最新的產業革命及科技革命。期待未來能培養出更多具備關鍵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技術難題、具有創造性貢獻的卓越工程師,為緊缺行業、國家戰略領域輸送人才。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編輯:王筱
審核:崔婕 王素娟
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
(點擊詞條回顧系列內容↓)
【答卷】
牽線搭橋通四方 產學研用做文章
生動描繪全面育人“新圖景”
打好體教融合“組合拳” 構筑全員參與“新常態”
在興農強國新征程中勇擔使命
江蘇攜手非洲,結出職業教育合作累累碩果
響亮回答新時代“育人三問”
讓優質教育成為群眾“看得見的風景”
【實踐】
南京:答好“公平普惠”“優質均衡”時代命題
無錫:“三堂”構建教師發展新格局
常州:以“雙創”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
泰州:探秘科學“泰”有妙招
淮安:點亮關愛之光
揚州:為學生成長注入新動力
連云港:“山海課堂”展現思政育人新氣象
【筆談】
南京:省會擔當 教育先行 奮力推進南京教育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南通:聚力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推動現代化教育高地南通新實踐再攀新高
常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位發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