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2018年江蘇高考最后一天
從1999年正式全國啟動高考改革以來
江蘇高考已經經歷了5次改革
2000年之前,是文理分科“3+2”模式
2000年,開始實施“3+X”方案”
2002年,文理并包的“大綜合”方案出臺
2008年,只有語數外三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其他科目均為學業水平測試
2017年,敲定“3+3”模式
統考科目語數外+選考科目6選3,計入總分
那些年,數著倒計時的日子
可能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了
那些年,我們經歷的高考歲月
你還記得多少?
從1978年開始,高考固定在每年7月7日舉行
那時候被大家稱之為“黑色七月”
教室里舊風扇吱吱呀呀
和著窗外的嘈雜的蟬鳴聲
最后沖刺的一個月
考生們除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還得忍受炙熱之苦
農村孩子需要提前一天坐車到縣城住賓館
遇上暈車就惱火了
學生們大多是騎自行車、坐公交到考場
那時候幾乎還沒有家長陪考
那個時候,高考卷子不是統一答案的機器閱卷
全是手動閱卷
老師們坐在一起,認真的批改
那個年代,教室里沒有空調
甚至沒有電扇,學生靠搖蒲扇和課本解涼
有的高考場地,用大澡盆子放冰塊給考生降溫
從1991年開始
全國實行普通高中畢業會考制度
后來,為了提高升學率
一些地方依照會考成績
將一些學生提前驅除“出局”
不被允許參加全國統一的高考
由于錄取率低,當時很“流行”復讀
早晨5點起床,點著蠟燭讀書
志愿填報是在高考之前
常常聽到身邊人落榜的原因
“哎,志愿填飆了”
那時沒有一本二本
只有重點院校、一般院校
專科院校、本科自費生、專科自費生之分
1994年,全國37所重點院校試行收學費
以前不僅不用交學費還要國家發生活費的大學生
到這一屆開始自己掏錢
后來學費越來越高
當年父母為了湊學費在村頭東奔西走
那時的生活中一定有這兩個詞
“黃岡”和“海淀”
每年高三學子做過它們的試卷
連起來可繞地球32圈
80后的大部分同學都用上了文曲星
復習累了,會玩華容道、貪吃蛇解壓……
還有隨身聽,大多人聽的是周杰倫、樸樹
80后經歷了高考由3天縮短為2天
高考從7月提前至6月,備考壓力更大
但高考結束后可以多玩一個月了
1999年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
改變了大批80后的命運
但未曾想到4年后
這一代人開始在1/100、1/1000的
求職道路上拼的“頭破血流”
那個時候高考,老師和學生一樣焦慮
有一年,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的老師
在開考前,送給每位考生一個貼有
“心會跟愛一起考”的蘋果
預祝考生“平穩考出豐碩成果”
2002年,中國首次沖進世界杯
那年賽事十分精彩
對愛看球的高三男生來說
沒有什么事比這更讓人遺憾和抓狂
2003年,當高考遇見“非典”
備考期間,學校每天都要進行消毒
給學生量體溫
有學生因為體溫過高被安排在隔離考室考試
這個特殊的高考時期
痛并緊張著
2003年高考的時候
很多人考完數學都哭著出來了
那一年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痛
——“葛軍老師”
90后的高考人生一定會遇到兩個男子
一個“驚艷”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他們一個是薛金星,一個是王后雄
那些年的參考書
五花八門各種系列越來越多
但即使再多,每個人一定有一本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小題狂做,天利38套
為紀念高中時代的結束
也為了高考減壓
考完試我們開始扔書撕卷子
一起告別我們的高中時代
越來越多的媽媽為了孩子
辭職陪讀、異地陪讀、補課、陪考……
承受高考壓力更多的
不是學生,而是家長
為了考取好大學
90后開始拼了命的參加學科奧林匹克競賽
參加自主招生,為了高考加分
那時候的高考,開始不再變成唯一的出路
許多同學通過自主招生
早早進入心儀院校
選擇出國的同學越來越多
高考似乎已經不是獨木橋了
那時的我們能解三角函數
能做多元方程,能背文言文
知曉上下五千年,馬克思主義倒背如流
大氣環流圖隨手捏來
知道植物有細胞壁動物沒有
那年,我們不光要硬著頭皮考試
還要和老師斗智斗勇
一回頭看見班主任在后門小窗口的心跳感
你還能想起嗎?
然而未曾想到2010年高考的時候
“葛軍”又給了大家致命一擊
我們的高考時光,永遠也忘不了
最后一次語文課
老師聽寫,聽寫的是全班人名字
考完試,這個班,這輩子是聚不齊了
媽媽把城里的廟都走了一遍
求一個幸運符
高考,我們在屋里坐兩個小時
父母在烈日下、大雨中守候兩個小時
其實印象深的不是高考本身
而是在那個時候
為了高考拼上全身的勁努力的自己
現在高考結束了
很多家長都為孩子準備一場
極有意義的畢業旅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