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所指鄉村教師,包括縣級人民政府駐地以外的鎮、涉農街道和村莊學校(含幼兒園、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下同)的教師。具體鄉村學校名單由各市(縣)、區政府研究確定。
為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著力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9月9日,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無錫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今后五年將以“師德為先、以德化人,規模適當、結構合理,提升質量、提高待遇,改革機制、激發活力”為原則,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體制機制,補齊隊伍短板,優化隊伍結構,提升整體素質,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努力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農村的教師隊伍,切實保障城鄉每一個孩子充分享受教育公平的權利。
《方案》明確以下四項主要任務:
要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鄉村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職前培養、準入、職后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
首先,全面推進“縣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實行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區域統籌和動態管理,以上一年度常住人口生源為基數,根據城市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核定縣域教師編制總額。現有編制總量達不到標準總量的市(縣)、區,可在縣域事業編制總量內調劑部分事業編制用于補充中小學教師??h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保持總體平衡,專業技術中、高級崗位設置向鄉村學校傾斜,執行省定最高崗位結構比例。
其次,拓展渠道優先補足配齊鄉村教師。要求各地新補充教師要優先安排到鄉村學校任教,優先滿足幼兒園和緊缺學科需要。每年幼兒園教師補充數量原則上不得低于教師補充總量的10%。有條件的地區要將基礎好、能力強的富余學科教師,通過跨學段交流、轉崗或全科培訓等途徑,充實到鄉村學校緊缺學科教學一線。對急需聘請專業兼職教師的中等職業學校,經教育、財政部門核準后,可按照最高不超過核定編制數的30%增加人員經費撥款。
第三,促進城區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要以“縣管校聘”為制度保障,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定期交流輪崗,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并逐步實現制度化和常態化。對考核合格的交流教師,根據路途遠近和當地生活水平等因素,每月發放生活和交通補貼,經費由同級財政承擔。縣域內新任城區校長原則上須有2年以上鄉村學?;虮∪鯇W校校級領導任(掛)職經歷。新補充到鄉村學校的教師,可先安排到優質學校鍛煉1—2年,經培訓后再回鄉村學校上崗任教。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組織、聘請城區退休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行業專家、高技能人才到鄉村學校支教講學,對支教滿1年的人員,由市(縣)、區財政給予每人每年2萬元的經費支持。
要加快建設教師發展中心,整合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等現有資源,確保到2018年所有市(縣)、區均建有教師發展中心并達到省級示范標準;要積極開展鄉村教師培訓,鼓勵專任教師在職學習深造,提高學歷層次,對在職進修教育專業并獲得高一層次學歷或學位的專任教師給予學費總額2/3的財政經費補助;要提升鄉村教師培訓效益,建立城鄉一體化教研制度,明確各級教研人員深入鄉村學校開展研訓活動的要求,采取網絡研修、送教下鄉、專家指導、校本研修等多種形式,增強鄉村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培訓經費按每年教職工工資總額(含績效工資)的1.5%-2%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一方面,職稱(職務)評聘和骨干教師評選向鄉村教師傾斜。取消鄉村教師職稱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淡化校級以上公開教學、縣級以上獲獎、論文發表、課題研究等指標。對兼任多門學科或轉任其他學科的小學教師,所學專業與申報學科、教師資格任教學科交叉認可,所有兼任學科或轉任學科同等互認、業績同等考量。在鄉村學校任教累計滿15年且仍在鄉村學校任教的初級職稱教師以及在鄉村學校任教累計滿25年且仍在鄉村學校任教的中級職稱教師,評聘專業技術崗位時不受崗位職數限制。
另一方面,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斗桨浮访鞔_,各地可結合實際加大鄉村教師津貼的傾斜力度,適當增加鄉村教師績效工資總量,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等實施激勵。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出臺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分類分檔確定差別化補助標準,重點向地理位置偏遠地區和條件艱苦地區傾斜,所需資金由市(縣)、區財政承擔。對學生數增長較快、教師缺員情況突出的公辦幼兒園,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通過按崗位購買服務的辦法招錄聘用教師,實行合同管理,建立相應的工資保障制度,其工資收入應不低于當地上一年度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并按時足額繳納相應各項社會保險費。要推進建立鄉村教師定期體檢制度,堅持保障每一位鄉村教師每年體檢一次。
此外,還要建立完善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對堅守鄉村10年以上并做出優異成績或堅守鄉村滿20年的鄉村教師,在全市教育系統模范、優秀表彰中指標單列,并優先推薦參加市級以上模范、先進評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