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在講話中指出,希望東南大學進一步加強機制體制創新,多做前瞻性探索,打造醫學與生命科學發展的學術特區。“進一步加強學科交叉研究,充分發揮學校工科學科群的強大優勢,在醫工結合科技創新方面...
5月26日,東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創新發展大會在南京江北新區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Thomas Christian Südhof,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國家衛計委原副主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會長金小桃,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之常,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區黨工委書記陸衛東,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黃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陳潤生、侯凡凡、程和平、卞修武、樊嘉、滕皋軍、王建安、鄭海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劉志紅、程京、詹啟敏、鄔堂春、吉訓明、王振常,歐洲科學院院士陳小元、Nassar Navab,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Jian Li,東南大學副校長鐘文琪、邱海波等出席活動。
東大重構江北校區,構建“大醫科”
韓啟德在講話中指出,希望東南大學進一步加強機制體制創新,多做前瞻性探索,打造醫學與生命科學發展的學術特區。“進一步加強學科交叉研究,充分發揮學校工科學科群的強大優勢,在醫工結合科技創新方面聚力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黃如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數智賦能、創新融合的新質生產力正全方位、全周期支撐護佑“大健康’領域的煥新、可持續發展,對醫科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交叉成為醫科發展的主要特征、重要動能和必由之路,“醫學+X”“X+醫學”雙向奔赴的時代已經到來。
黃如指出,大醫科之“大”,在于多學科交叉融合。醫工交叉是醫學發展最重要的支撐之一。“工科不僅可以幫助醫科完成一段航程,還可持續為其開辟新的航道;醫科為工科提供了無限豐富的選題來源和應用場景,且賦予了技術更佳的方向感和歸屬感。”
當前,學校正戰略性重構江北校區,整體置入醫科、生命科學學科和工科等相關學院,著力構建具有東南大學特色的“大醫科”及醫工交叉新模式,打造醫科發展的“戰略先導區”。
黃如強調,要始終保持“為人”初心,做有溫度的醫科,將東大醫科打造成“健康中國”“健康江蘇”“健康南京”的“金名片”,與地方政府、兄弟高校等共同譜寫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推進的嶄新篇章,合力為健康中國、教育強國建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揭牌成立
當天,黃如、滕皋軍為醫學與生命科學部揭牌。該學部旨在進一步完善學校學術治理體系,推動大醫科建設,加快交叉學科發展,營造學科交叉的良好氛圍和生態。
記者了解到,東南大學入駐南京江北新區的數字醫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介入醫學工程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教育部基礎醫藥創新中心、東南大學醫學科技與工程研究院、東南大學器官芯片研究院等7家重大平臺揭牌。
東大與江北新區簽署《關于推動東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進駐江北新區的協議》,推進東南大學大醫科戰略入駐南京江北新區。內容包括合力推進東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加速落地江北新區、合力打造國內一流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合力推進EDA國創中心引領性發展、合力支持“東大系”項目引育孵化、合力保障東南大學江北校區建設和周邊環境,保障校區高質量發展。
會上還發布了“東南大學南京江北新區醫工融合基金”。該基金首期規模3億元,主要投向高端醫療器械、藥械組合產品、基因與細胞治療等細分領域創新項目和重大創新平臺類項目,旨在更好發揮江北新區、東南大學各自優勢,助力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蓬勃發展和東南大學大醫科建設。
東南大學十大醫工交叉科技成果出爐
開幕式上,滕皋軍發布了介入機器人、構建高仿真人體器官芯片、建立全腦單神經元多樣性研究及信息學大數據平臺、新冠疫苗序貫加強免疫及防控策略、基因治療恢復耳聾患者聽力、新型可降解醫用植入材料、基于細胞外囊泡的腎臟病靶向治療創新研究、醫學影像設備開發與重大疾病臨床診療體系、研制新一代智能健康監測系列裝備、環狀RNA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診療作用與轉化應用等東南大學十大醫工交叉科技成果。
這十大成果涵蓋醫用機器人、器官芯片、生物功能材料、智能健康裝備等前沿方向,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Lancet等高水平期刊,并在全國100多家區域中心醫院推廣應用,既是對過去學科發展的總結回顧,更是對未來學科融合創新的積極展望。
開幕式結束后,劉德培、詹啟敏、滕皋軍等三位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Thomas Christian Südhof圍繞醫工交叉創新發展主旨,舉行了高端學術報告會。
通訊員 唐瑭 攝影 杭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赟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