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省教育廳、江蘇新聞廣播共同推出的系列報道《“科教興國”有我——“雙減”中的科學教育加法》,今天讓我們走進沭陽縣南關小學,一起激發童心童趣,玩轉自然科學。
自然是一部充滿童趣的百科全書,蘊藏著豐厚的教育財富。
身處于全國“花木之鄉”的沭陽縣南關小學,充分整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校園生態課程新樣態,打造出以“生態、場景、課程”為核心的校園生態科普基地。
由江蘇省教育廳、江蘇新聞廣播共同推出的系列報道《“科教興國”有我——“雙減”中的科學教育加法》,今天讓我們走進沭陽縣南關小學,一起激發童心童趣,玩轉自然科學。
以下視頻來源于
江蘇新聞廣播
“沉浸式” 自然科學教育
打造校園生態科普基地
課間時分,竹林撫琴。琴聲與鳥鳴合奏成一曲悠揚的天籟,飄揚在沭陽縣南關小學校園上空。
沭陽縣是聞名全國的花木之鄉,這份生機勃勃,同樣在南關小學的校園中深深扎根。竹里館中修竹成林,觀鳥臺上鳥雀啾鳴,更有栽植了上百種本地特色樹種的百樹園。
南關小學教師仲小月介紹,通過“沉浸式”的自然科學教育,孩子們可以充分享受和自然共處,自發提高探索科學的素養,形成了自己獨特對自然生態的思考。
“我跟孩子們說,有些國槐的樹皮是縱列生的,跟很多樹種的樹皮不一樣,但是他們看不到也摸不到,這時候來到我們百樹園,利于讓知識在他們腦海中產生具體的形象,讓他們更覺得需要保護這些植物,跟大自然更加和諧相處。”
學生與滿園的幼苗共同茁壯成長,對自然的細心呵護,最終也將培養孩子們積極健康的人格。在南關小學打造的校園生態文化長廊中,學生仲奕橦最喜愛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小昆蟲,在它們小巧精致的身體中,她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勇氣和力量。
“我最喜歡的是生態長廊中的昆蟲王國。這里住著不同種類的小昆蟲,有漂亮的蝴蝶,還有會魔法的小螞蟻。通過和老師的一起探索,我知道了螞蟻是勤勞的工程師,建造了屬于它們的‘地下王國’。我也明白了,我們要像小螞蟻一樣勤奮、團結,遇到困難不能輕言放棄。”
從童趣文化到自然科學
多彩校園筑夢未來
除了人與動物,生態文化長廊里還有土地、氣候、水資源等板塊。南關小學教師徐小茹告訴記者,這里最受歡迎的有模擬溶洞、VR生態小屋以及地震體驗小屋等學習設施。從一滴水如何匯聚成江河,了解淡水資源的寶貴,理解為何要從點滴做起保護水資源;從地殼深處的悸動,了解地球板塊運動的奇妙,學習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的安全。
“在我們學校的人與土地自然版塊,有著特別設計的地震體驗小屋,讓孩子可以體驗2、4、6級地震,通過學習和模擬地震場景,遇到地震我們也可以不慌亂,冷靜應對了。”
在自然中尋找童趣,在童趣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沭陽縣南關小學將綠色生態教育和民俗非遺課程結合起來。將百樹園的花鳥樹木,揮墨移植到畫紙上;用親手制作的陶碗,創造出承載少年夢想的容器。南關小學副校長張華明表示,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中,有效促進了“雙減”政策的實施和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校園這本立體鮮活的大自然教科書,承載著育人思想、傳遞著科學理念、訴說著國粹文化、講述著孩子們自己的成長故事。
“以科技知識進課堂為主要形式,推動科普工作在我校開展。進而廣泛掀起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以及獻身科學的熱潮,促進全體師生樹立牢固的科學發展觀,提高師生動腦、動手的能力,使我校科技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
來源:宿遷市教育局、江蘇新聞廣播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