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水稻產量,今年7月,印度尼西亞種植戶西特拉·吉安·梅拉蒂家里新添置了幾臺水稻插秧機,但由于操作很生疏,導致產量也上不去,這讓她犯了難。出乎她意料的是,僅僅過了1個月,這個問題便得到了有...
為提升水稻產量,今年7月,印度尼西亞種植戶西特拉·吉安·梅拉蒂家里新添置了幾臺水稻插秧機,但由于操作很生疏,導致產量也上不去,這讓她犯了難。出乎她意料的是,僅僅過了1個月,這個問題便得到了有效解決。
“水稻機插秧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可概括為:標秧、精插、穩發、早擱、優中、強后……”網線這頭,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下稱“蘇農院”)教師許乃霞通過Zoom軟件線上向梅拉蒂等種植戶講授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千里之外,在印尼農業培訓中心,梅拉蒂正在電腦前認真做筆記,時不時還用紅筆標注重點。
“通過線上學習,我對水稻插秧機各項功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梅拉蒂表示,通過遠程輔導,自己對水稻插秧機的操作已經非常熟練。希望今后有機會能來中國留學,學到更多先進的糧食種植技術。
印度尼西亞的國土大多由島嶼構成,缺少可供開發的大平原,加之近年來受海嘯、干旱影響,坐擁2.76億人口的印尼糧食供應緊張。提升產量,成為印尼農業發展的燃眉之急。
蘇農院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許建生介紹,2019年,學院組織赴印尼實地考察,隨后在印尼建成農業培訓中心,負責企業印尼籍員工培訓。同時與印度尼西亞吉打邦國立理工學院、江蘇“走出去”的龍頭企業攜手,持續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培訓,聯合培養本土技能型人才。
視線轉到非洲。剛果(布)的土壤非常肥沃,降水量充足,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但種植技術受限、種植方式落后,加上“望天收”觀念影響,當地的蔬果產量并不高。
個頭小、甜度低,產量一直不盡如人意,瓜農庫蒂亞·埃文斯很是犯愁。蘇農院不遠千里,送來提升西瓜產量的“寶典”?!拔鞴细瞪L的最佳溫度為28℃—32℃”“這個部位的枝葉需要剪去”……在蘇農院王鎮博士指導下,他不再“看天吃飯”,耐心學起了西瓜種植新技術??粗鴿M地大西瓜,埃文斯樂開了花。
埃文斯變身“種瓜能手”的故事并非個例。蘇農院校長蘇士利介紹,針對剛果(布)農業技術不足等問題,自2018年起,蘇農院建設中剛地方農業遠程科教服務中心,面向剛果(布)開展農業培訓課程?!巴ㄟ^‘中心+海外基地+農戶培訓’模式,線上線下累計開展農業技術交流活動6場,農業技術培訓6場;招收剛果(布)來華留學生32人,首批已歸國赴黑角市政府農業部門工作,目前正持續為服務中心建設發揮作用?!?/p>
“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非常迅速,因此我們與蘇農院開展農業教育領域合作?!庇∧崛杖敲窢枎觳及⒓{大學農業產業系主任查塔里娜·莉莉斯·蘇里亞尼博士表示,在農業發展方面,可向中國借鑒更新的技術和更豐富的經驗,通過合作,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印尼得到應用,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新的生產理念也提升了印尼師生的國際視野。
服務“一帶一路”農業技能人才培養,構建校政企合作發展長效機制,“蘇農模式”實現了雙向互利共贏。以印尼合作項目為例,印尼日惹PGRI大學重視國際科研合作,與蘇農院教師展開科研對話,不僅共同探討專業共建,也為未來聯合科研和聯合發表科研論文打下堅實基礎。9月26日,第五屆UPY國際應用科學和教育大會在印尼日惹PGRI大學召開,該校同蘇農院就“人工智能在現代世界中的挑戰、機遇和影響”展開學術研討,并提出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現實應用與發展方向,共繪未來智慧農業發展藍圖。
蘇士利介紹,蘇農院在剛果(布)黑角市建立中剛地方農業遠程科教服務中心,在印度尼西亞建立印尼農業培訓中心,招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來華留學生83人,為當地及周邊國家培養本土化農業技術技能人才逾700人。
“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我們展示和推廣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理念、模式、經驗和技術,開展農業‘走出去’人才培養、職業農民培育,主動對接長三角地區農業‘走出去’企業,全面服務農業對外合作園區?!碧K農院黨委書記傅兵表示,學校爭當國際農業人才輸出的探路者,探索服務“一帶一路”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蘇農模式”。(本報記者 姚政宇 吳瓊)
來源:《新華日報》2023年10月21日 第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