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超4萬名,承擔參與市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超200項,服務企業超1000家。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工程)精準識變,主動求變...
5年來,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超4萬名,承擔參與市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超200項,服務企業超1000家。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工程)精準識變,主動求變,牢牢把握改革發展的主動權和工作的主動性,不斷深化教學科研改革,推動產教融合走深走實,為學生成長成才拓寬通道,不斷探索新時代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高校必須以服務國家戰略、地方產業發展及師生需求為導向,從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四個維度出發,在體制機制上有新突破,加速打造‘過得硬’的‘雙師型’隊伍,建立一批深化產教融合的合作平臺,全面推動學校的能力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常州工程校長李雄威說。
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水平
“學校師資隊伍的素質決定著教學水平與人才質量,學校科研工作的生態決定著教師的創新激情。”李雄威說。
5年來,該學校以建設國家高職高水平專業群為動力,通過組建教研團隊、開展“名師帶徒”、校企結對、聘請產業教授、選派“科技副總”、輸送教師出國交流、建立頭部企業教師工作站等方式,解決重點專業師資不足、教師能力偏低等問題。
“引進新鮮‘血液’,增強‘造血’功能,我們不僅調整了師資隊伍結構,還帶動了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綠色建筑、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發展。”李雄威說。
據常州工程副校長周勇介紹,為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加速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學院建立了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生報到率、錄取率、就業量、用人單位滿意度等,實行“紅黃牌”制度,淘汰了一批培養定位不準、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
為適應前沿科技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把原會計專業改為大數據與會計,將培養學生的數字素質融入培養目標。此外,將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改為智能焊接技術專業,引入了機器人、編程等新興學科內容;對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術專業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
“這些新開的專業和導入的科目,呼應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增強了專業與產業的切合度,提升了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滿足了地方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發展的新需求。”周勇說。
加大教學科研改革力度
近年來,在“雙高”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該學校不斷加大教學科研的改革力度。
2021年4月,該校與江蘇省地坪行業協會聯合成立地坪產業學院,旨在共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順應綠色化、節能減排、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地坪產業學院涵蓋化工、建工、檢測、智造、設計等多個專業。”李雄威說,“過去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跟單獨的企業合作,現在,我們與協會的合作意味著與整個行業合作,覆蓋了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所以,地坪產業學院的成立將培養更多適合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2021年10月,常州工程與吉林大學材料學院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今后,雙方將在人才培養、導師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等方面拓寬合作面,拓深合作度,實現合作共贏,讓學校的智能焊接技術專業建設躍上更高的平臺,推動學校教育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常州工程黨委書記王光文表示。
2022年,常州工程推行二級學院與行業組織或企業聯合建立產業學院。這些產業學院正通過錨定新產業、新技術、新工藝與新標準,打破專業的“條框”,圍繞區域經濟需要和地方產業需求,形成新的專業主群。
來源:《科技日報》2023年04月07日 第06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