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老城區斑駁的街巷里,“95后”小伙駱姝均踩著木梯爬上屋頂,陽光穿過飛檐的縫隙,在他沾滿生漆的工裝上投下一片光斑。作為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2014級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友,他正帶領團隊修復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王凱 實習生 蹇悅 濟南報道
在青島老城區斑駁的街巷里,“95后”小伙駱姝均踩著木梯爬上屋頂,陽光穿過飛檐的縫隙,在他沾滿生漆的工裝上投下一片光斑。作為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2014級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友,他正帶領團隊修復一片明清風格的老建筑群,手中的鏟刀與三維激光掃描儀,形成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時空對話”。
“第一次爬上屋頂在瓦面上去測量脊獸時,我很擔心踩破瓦片或者會滑落下去,每一步都在小心翼翼地試探。”回憶起五年前的場景,駱姝均不禁輕笑道。那時他剛入行,踩在百年老屋的瓦面上,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經過多年的時間,如今的他已掌握了在坡屋面上行走的竅門,還與工人師傅那里學會了在瓦壟間放置沙袋來確保安全。
駱姝均
煙臺所城里的修復項目是駱姝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歷。這座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傳統民宅建筑。修復過程中,最令他難忘的是對木構件的修復工作。
“由于年久失修,木構件大多已經糟朽,修復難度極大。”駱姝均回憶道。工人們需要先剔除椽子上的糟朽部分,再手工制作“企口榫”進行粘補。修復一根椽子的時間比新做三根還要長,這不僅考驗技術,更考驗耐心和毅力。
如今,駱姝均在青島歷史城區負責古建筑修復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他坦言,最大的挑戰是在“不改變原狀”的前提下,既要保留歷史韻味,又要符合現代安全標準。“我們引入了三維激光掃描和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為古建筑建立精確的三維模型。”
在駱姝均看來,古建筑修復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次完成修復工作,看著這些重獲新生的歷史建筑,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有責任將這份傳統技藝和歷史文脈傳承下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