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王凱 實習生 蹇悅 濟南報道
一提起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們往往將其與“老手藝”“慢工細活”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事實果真如此嗎?
“以往的確如此,但現在并非全然這樣。”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院長張國強開門見山地說道。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設立于2010年,2011年正式招生。談及開設該專業的初衷,他表示,當時觀察到傳統工匠數量日益減少,“若再沒有科班人才,或許會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基于搶救中華文化遺產的初心,我們在缺乏標準與教材的艱難情況下,毅然承擔起了古建筑專業的招生重任。”
回憶起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發展歷程,張國強用“篳路藍縷”一詞來形容。
“最初承擔教學任務的老師,大多是學習規劃和建筑專業出身。那時,古建筑專業在全國范圍內尚屬空白領域。我們的老師便去向精通古建筑修復的工匠師傅請教,把他們的講解錄制下來,回來后逐句分析、反復琢磨,直至完全理解,才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憑著這份堅持和努力,第一年招生僅40人的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如今在校生已近200人,累計培養畢業生500多人。曾經的“冷門專業”逐漸成為“熱門學科”,故宮博物院彩畫大師張秀芬、北京著名木作大師張振山、蔣伯生、油漆彩畫作大師溫紹義、劉鐵軍親臨現場授課,青年學子滿懷熱情投身其中,參與完成了濟南府學文廟、題壁堂等當地古建筑的修復工作。
在張國強眼中,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著力發展的頭號特色專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這個頭號特色專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我們需要發揮作用的領域,一方面是歷史建筑的修繕與保護,另一方面則是運用傳統形式打造新景觀。在這過程中,三維掃描儀、光譜分析技術等先進技術,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都會派上用場,這是一個不斷創新、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過程。”即便如此,張國強強調,面對喧囂且飛速發展的時代,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不能隨波逐流,必須堅守自身特色。
“我們正緊跟時代步伐,持續對古建筑乃至仿古建筑進行迭代創新,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張國強透露,未來,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將進一步深化與現代材料技術的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專業機理與課程體系,“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立足中國,更要讓中國古建文化走向世界。正像我為世界職教大會專題展中國古建技藝展位撰寫的楹聯:收撐拱,藏雀替,修習柱礎梁枋,傳承中華建筑古蘊;制木模,做琉璃,建造亭臺樓閣,展現時代職教新姿。”
海報設計|宮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