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新型靈活就業產生與壯大的直接驅動。
數字經濟下為什么會出現新的靈活就業形式?新型靈活就業的現狀以及未來趨勢怎樣?4月22日,由新京報主辦的“直面關稅戰,鍛造經濟韌性——2025新京智庫春季論壇”正式開幕,論壇上,新京報新京智庫發布《數字經濟下靈活就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要點,該報告依托公開數據、問卷調查、行業調研以及政策梳理等方式,聚焦當下“新型靈活就業”的現狀與特點,為行業問診把脈,提供相應的發展方案和建議,促進新型靈活就業良性發展?!秷蟾妗啡念A計在今年5月正式發布。
4月22日,新京報新京智庫發布《數字經濟下靈活就業發展研究報告》要點。
靈活就業群體達2億人,新型靈活從業人數達8400萬
互聯網平臺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已發展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即提到“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從概念上來看,“數字經濟下的靈活就業”是指依托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在勞動時間、工作場所、雇傭關系等方面具有高度彈性的就業形式。為了與傳統靈活就業形成區別,此次《報告》的研究范圍為“新型靈活就業”。與傳統靈活就業相比,新型靈活就業不僅體現在工作方式的靈活性上,還深刻改變了就業關系的本質和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機制。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全國總工會的第九次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等公開數據,我國靈活就業群體已形成相當規模,總量約2億人,相當于每10個城鎮就業者中就有4人從事靈活就業。值得注意的是,以數字經濟為依托的新型靈活就業形態發展迅猛,從業人數已達8400萬,占全國就業人人員的約21%,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根據智聯招聘《2024年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的數據,新型靈活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在勞動力市場的份額呈上升趨勢。新型靈活就業求職者占總求職人數的比例,近幾年穩定在30%以上,即每10個求職者中就有3人選擇新型靈活就業崗位。按照當前增長趨勢推算,到2036年,我國新型靈活就業人群規模有望突破4億大關。
從地域分布來看,新型靈活就業呈現出明顯的“城市集聚效應”。其中,新一線城市成為吸納新型靈活就業的主力軍,貢獻了全國41.7%的崗位需求。和北京、上海等傳統一線城市共同構成了靈活就業的“雙引擎”,吸納了全國大量的靈活就業者。這種集聚態勢既反映了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也體現了大城市在就業機會、平臺資源等方面的顯著優勢。
三大類崗位涵蓋數字技術、數字內容及平臺服務
《報告》顯示,當下,靈活就業已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支柱產業,呈現以下特點:靈活就業正在成為勞動市場的重要支撐;政策大力支持靈活就業;法規監管與權益保障正在完善;靈活就業者技能提升待加強。值得關注的是,從業者技能提升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課題。未來需要用工平臺、培訓機構等多方主體協同發力,通過系統化的職業培訓體系,幫助靈活就業者全面提升職業技能,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零工經濟的發展需求。
新型靈活就業都包含哪些崗位?《報告》梳理了三類,如剪輯師、AI影視導演等數字技能類崗位;如自媒體運營、直播等數字內容類崗位以及網約車、外賣配送等平臺服務類崗位。
其中,數字技能類崗位表現最為突出,不僅擁有較高的市場需求(近30%認為需求旺盛),同時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近半數認為發展空間很大);數字內容類崗位雖然在職業發展方面表現良好,但面臨較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近一半的人認為市場已經飽和;平臺服務類崗位則面臨最為嚴峻的挑戰,市場需求最低且職業發展前景最為有限,有超過15%的人認為完全沒有發展空間。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平臺服務類崗位的靈活就業規模達千萬級。目前,全國外賣騎手總數已突破1300萬大關,成為平臺經濟的重要就業載體,網約車服務行業的實際從業規模亦可能突破千萬,且平臺服務類靈活就業呈現“低門檻、高強度”的典型特征。
技能差異化是關鍵競爭因素
《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特色就業形態,數字內容創作類崗位有超大規模從業群體。代表崗位包括短視頻創作者、網絡主播、自媒體作者等。
截至2024年5月,我國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注冊創作者賬號突破1.8億(含多平臺重復注冊),但實現穩定就業的簽約職業主播僅有幾十萬人,轉化率不足0.3%,折射出“全民創作”與“有效就業”之間的巨大鴻溝。
上述行業收入呈現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塔尖1%的頭部創作者:月收入可達數十萬元,享受平臺流量傾斜。中間20%的腰部創作者:月收入幾千到一兩萬元,需持續產出優質內容。尾部創作者(占多數):月收入普遍低于2000元。從內容角度出發,這一職業依賴于創意,表面低門檻掩蓋了實質性的專業要求,從業者需兼具內容策劃、拍攝剪輯、粉絲運營等復合能力。
數字技能類靈活就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要求。隨著數字內容產業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市場對各類數字技能服務的需求迅猛增長。企業數字化轉型催生了大量新型職業需求,如AI繪畫師、智能配音師等新興崗位。這也呈現了收入水平差異較大的特點,收入取決于技能稀缺度和專業水平,以視頻剪輯為例,簡單剪輯幾十元一條,復雜項目可達數千甚至上萬元。
市場狀況方面,中低端技能供給過剩,高端技能供不應求,技能差異化是關鍵競爭因素。人才缺口意味著高技能從業者有更多議價空間和發展機會。但同時也反映了教育培訓的滯后性:高?;蚺嘤枡C構培養的人才數量跟不上數字經濟的新需求。
建議政策保障與行業賦能并行
新型靈活就業將如何發展?《報告》就新型靈活就業興起的深層次原因展開探討,其中就包括了經濟、社會、技術以及制度四個維度的因素。
《數字經濟下靈活就業發展研究報告》從經濟、社會、技術等角度對新型靈活就業興起的深層次原因展開探討。
首先,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為靈活就業的大規模興起提供了土壤,就業供給端的人口和勞動力結構變化也在推波助瀾,即結構轉型導致了靈活用工需求;社會文化和勞動者觀念的變化同樣是促成靈活就業興盛的關鍵因素,勞動者也在追求多元的職業;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新型靈活就業產生與壯大的直接驅動。技術的進步不僅催生了全新的就業形態,也改變了人們獲取職業信息和開展工作的方式。
近年來,國家從政策方面持續鼓勵數字經濟和新業態發展,將靈活就業視為擴大就業的新渠道,現行的勞動法律和社會保障體系仍在適應靈活就業的過程中?!秷蟾妗分赋?,系列保障政策的出臺,表明政府對這一新業態的認可和扶持將是持續的。未來,靈活就業將朝著更高質量、更規范有序的方向演進。
“新型靈活就業作為一種新就業形態,已經具備成為常態化組成部分的條件,但其內涵和形式可能在未來不斷演變升級?!睂Υ?,《報告》給出具體建議,從宏觀政策方面,建議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激勵多渠道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和稅收支持政策。
行業發展方面,建議大型互聯網平臺作為靈活就業的主要載體,理應在保障從業者權益、優化工作條件方面走在前列,引領行業標準;各行業協會和主管部門應加快制定針對新就業形態的行業規范和職業標準;為彌補靈活就業人員“單兵作戰”在權益維護、資源獲取上的劣勢,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組織;推動職業技能培訓供給側改革,對接數字經濟新職業,開發一批針對靈活就業的培訓項目并大規模實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