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聯合新京報社發起的“我重讀了一部經典”活動啟動。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回歸經典,再次深入研讀文學、哲學、歷史等領域的經典作品。新京報將每月對活動投稿作品進行遴選...
初讀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時,我被他寧靜深邃的筆觸吸引,也讀懂了他藏在字里行間中對于母親的思念。
他突遭雙腿癱瘓,這是命運給他的沉重一擊,使他的世界瞬間崩塌,只能在絕望邊緣徘徊,整日坐在地壇發呆。地壇這座古老荒蕪卻充滿生機的園子,成為了他心靈的避風港。而母親的愛則如同洶涌的暗河,無聲卻貫穿始終。面對兒子的癱瘓,她堅強勇敢,默默守護與陪伴。不幸的是,母親早逝,在整本書中都交疊著他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
因為這本書,我去了地壇,看到了史鐵生看過的古柏高墻和余暉夕陽,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因此決定重讀此書,這一次便又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感觸和體會。
當他用細膩的文字描寫地壇里的小生命時,我仿佛看見他那顆在痛苦中仍保持著熱愛生命的心。“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彼P下這些微小生命不因自己的殘破而失去光彩,反以一種頑強的姿態存在著。這讓我豁然開朗,生命本身并不因身體的殘缺而失去價值,生命的意義也并非一成不變,它可以在不同的境遇下被重新詮釋,我們應該在困境中向陽而生,無所畏懼。
“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的邊緣,那么就讓我在這懸崖的邊緣坐下來,順便看看懸崖下的流嵐霧靄,唱支歌給你聽。”史鐵生曾這樣寫到,至今我還把這句話記在我的備忘錄中。在我看來,這就是史鐵生的真實生活寫照,如此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必定是他在經歷了漫長的痛苦掙扎和深沉思考后才得以形成的。他用文字告訴我,身體或許會有諸多殘缺,生活或許會有諸多不如意,人生瞬息萬變,但只要心中有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就能在這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義的事,遇見有意思的人,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魅力,可能就是每讀一遍都會讓人有新的收獲。任四季不停輪轉,地壇里的生命依然如初。在人生的低谷時刻,請別急著否定自己,別慌忙放棄對生命美好的追求。我應像那地壇的古柏、草木、昆蟲,在風雨中頑強堅守,在時光里靜靜生長。我應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熱愛,珍視著身邊人給予我的愛,在這趟生命旅程中,走出屬于自己的堅定步伐,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華章。
文/張雯燦 北京印刷學院學生
編輯 王碩
校對 趙琳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