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冬交替時節,天氣日漸寒冷,是流行性感冒、諾如病毒感染等的高發季,在此提醒大家,做好疾病預防,請通讀以下防病提示并把握重點。
正值秋冬交替時節,天氣日漸寒冷,是流行性感冒、諾如病毒感染等的高發季,在此提醒大家,做好疾病預防,請通讀以下防病提示并把握重點。
一、流行性感冒(流感)
進入秋冬季后,以甲型H3N2亞型為主導的流感病毒活躍度逐步升高,與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共同流行,預計我省會逐漸進入流感高發期,并出現秋冬季的流感流行高峰。
在此期間,流感聚集性疫情可能會增多,聚集性疫情主要發生在學校、幼托機構、養老機構等人群密集的場所,要注意提前做好防控準備。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
防病措施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觸眼睛(如揉眼)、鼻子(如挖鼻)和口腔(如掏牙),注意咳嗽禮儀(咳嗽、打噴嚏時用上臂遮擋或者紙巾捂住口鼻),避免用手遮擋,因為遮擋后忘了洗手衛生是常事。
2、保持環境通風。如因為天氣原因需要關閉門窗時,可定時開窗通風,每次通風時間建議不低于30分鐘。
3、流感高發時期盡量少去人多擁擠的封閉場所,如在人員密集場所或身邊有流感樣癥狀的人員時,應佩戴能防飛沫的口罩(如一次性醫用口罩),口罩要同時遮住鼻和口。
4、接種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兒童、老年人、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群在無禁忌癥的情況下應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二、諾如病毒感染
諾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腸炎的散發病例和暴發疫情的主要致病原。
全省每年的流行高峰大約為當年的10月份左右到次年的四月份左右,常被稱為“冬季嘔吐病”。聚集性和暴發疫情主要發生在學校、托幼機構等人群聚集場所。
諾如病毒具有環境抵抗力強、感染劑量低、感染后潛伏期短、排毒時間長、免疫保護時間短,傳播途徑多樣等特征,從而具備了高度的傳染性和快速的傳播能力。從攝入諾如病毒顆粒到出現臨床癥狀的時間相對比較短,通常是12-48小時。
感染諾如病毒后,發病的癥狀主要以輕癥為主,最常見的表現是腹瀉和嘔吐,其次為惡心、腹痛、頭痛、發熱、畏寒和肌肉酸痛等,成人中腹瀉更常見,而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現嘔吐的癥狀,同時,人群中也存在隱性感染者。
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此類疾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包括了人傳人、經食物和經水傳播。其中人傳人可通過糞口途徑(包括攝入排出物產生的氣溶膠)或間接接觸被排泄物污染的環境而傳播。食源性傳播是通過食用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貝類海水產品和一些生的蔬果。
目前,諾如病毒尚無特異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主要采用非特異性預防措施。
防病措施
1、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吃生冷變質的食物,徹底清洗生食的水果和蔬菜,海鮮類食品一定要徹底地煮熟煮透后再食用。平時注意飲用水衛生。
2、勤洗手,用肥皂和流水至少沖洗20秒,防止病毒經手進入消化道。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紙巾和免沖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標準洗手程序。
3、流行季節,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
4、平時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當出現腹瀉和嘔吐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并和家人相對隔離,嘔吐和腹瀉后應清洗和消毒被污染的環境表面和衣物等。廚工應該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避免裸手直接接觸即食食品。
5、集體單位在發現疫情苗頭時應及時和轄區疾控中心聯系,共同核實和盡快處置疫情。
三、秋冬季食品安全風險提示
進入冬季,氣溫逐漸下降,此時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人們在密閉不通風的環境中的時間增長,此時是諾如病毒感染的高發期,人群密集的場所內易引起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在寒冷的天氣中,人們室內加工食品和用餐的情景增多,不正確處理和烹飪食物,會增加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風險。部分地區有在冬季儲存食品原材料的習慣,受儲存環境的影響,食品原材料在儲存過程中會滋生細菌、霉菌等微生物,甚至在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中產生毒素,導致急性的胃腸道反應或其他食品安全風險。
預防食源性疾病的關鍵措施包括:
防病措施
1、充分烹飪食物,保持個人衛生,避免生食,定期清潔和消毒食品和烹飪設備;
2、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購買新鮮食材,減少儲存易腐易變質的食品,食品在儲存過程中出現有異味、霉變、腐敗等情況應及時處理,不能食用。
3、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或發熱等食源性疾病癥狀,應盡早就醫,以保護個人和家庭的健康。
有用的知識又增加了!點贊+分享~
來源:江蘇疾控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