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中國科大計算機系校友楊元慶宣布,將去年以個人名義捐資支持建設的少年班學院樓命名為“周光召樓”,以此表達對已逝的周光召先生的致敬與感謝,并希望他的精神能傳承下去。
大皖新聞訊 9月20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6周年校慶日。當日下午,“楊元慶校友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樓命名儀式”在校舉辦。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中國科大計算機系校友楊元慶宣布,將去年以個人名義捐資支持建設的少年班學院樓命名為“周光召樓”,以此表達對已逝的周光召先生的致敬與感謝,并希望他的精神能傳承下去。
同日,楊元慶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董,校長包信和代表學校向其頒發校董聘書。
命名“周光召樓”有著特殊的意義
周光召是杰出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98年起周光召任中國科大名譽校長。2024年8月17日,周光召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楊元慶在命名儀式致辭中表示,想以“周光召”命名少年班學院樓,是出于對周光召先生的敬意與感謝。作為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周光召先生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身上那種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家精神,令人崇敬。楊元慶還深情回顧了在聯想發展初期,周光召先生鼓勵、關懷、支持聯想發展的往事,以及對他本人的關懷。“對周院長來說可能只是平常小事的點點滴滴,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楊元慶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與楊元慶共同為“周光召樓”揭牌
楊元慶表示,以周光召的名字命名少年班學院樓,還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將其身上“嚴謹求實、大膽創新、理實交融、經世致用、獎掖后學、甘為人梯”的精神傳承下去。
現場向少年班學院學生代表捐贈圖書
命名儀式現場,楊元慶還向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學生代表贈予圖書《我們認識的光召同志》。 “希望年輕一代的科大學子們能夠像周院長一樣,扎實投身基礎科學研究,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取得更大的成就。那將是對周院長最好的紀念。”楊元慶說。
楊元慶向中國科大少年班學生代表贈書
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群、校長包信和,中國科大教育基金會代表等共同出席了命名儀式。包信和在發言中表示,去年,楊元慶先生向學校慷慨捐助2億元用于少年班學院樓的建設,校方再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謝。周光召先生生前一直非常關心和大力支持中國科大的發展,中國科大的師生敬仰和緬懷周光召先生,“周光召樓”將成為全國基礎人才培養的重要典范和安徽合肥的一張名片。希望學校廣大師生以周光召先生的精神為引領,為將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大學作出貢獻。
周光召女兒周瑩:期盼從這里走出更多棟梁之材
周光召先生女兒周瑩女士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衷心感謝元慶先生以我父親的名字來命名自己所捐資建設的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樓。”周瑩說,楊元慶先生長期關注國家基礎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多年來持續捐資支持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與父親一生重視青年人才培育、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期待從“周光召樓”走出更多棟梁之材,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中國科大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也以視頻的方式發來寄語。白春禮表示,將少年班學院樓命名為“周光召樓”,不僅是對周光召先生的深切緬懷,更是對他科學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崇高致敬。楊元慶先生作為中國科大的優秀校友,一直以來都非常關心母校的發展,他的慷慨解囊和無私奉獻不僅體現了他對母校的深厚感情,也展現了他作為一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愿‘周光召樓’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精神燈塔,也希望中國科大和中國科技界能夠繼承和發揚周光召先生的精神。”白春禮說。
計劃四年后建成,助力學校基礎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
在大樓命名揭牌環節,主持人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盧征天介紹,受楊元慶先生邀請,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專門為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樓題寫了“周光召樓”墨寶,以表示對周光召先生的敬意與緬懷。
校長包信和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楊元慶頒發校董聘書
2023年12月20日,楊元慶以個人名義向母校中國科大捐贈2億元,專項用于支持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樓建設,助力母校基礎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據了解,少年班學院樓計劃于2025年啟動建設,2028年9月校慶日前竣工,為中國科大70周年校慶獻禮。建成后將主要用于為少年班學院師生提供學習、科研、會議等功能性空間,形成中國科大的形象新門戶、科研新地標。
大皖新聞記者 魏鑫鑫
編輯 王翠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