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行讀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河北邯鄲武安市開展實踐調研。在學院黨委書記金勇的帶領下,師生一行20人追憶紅色革命足跡,感悟革命老區的底蘊,體驗鄉村振興...
7月13日,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行讀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河北邯鄲武安市開展實踐調研。在學院黨委書記金勇的帶領下,師生一行20人追憶紅色革命足跡,感悟革命老區的底蘊,體驗鄉村振興的魅力。
13日上午,調研團隊來到位于冶陶鎮內的晉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舊址,學習晉冀魯豫邊區建設和發展的歷史。學生們了解了邊區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歷程,在聆聽紅色故事的同時感受歷史溫度,領略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
當天上午,調研團隊還來到了位于河西村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與新華通訊社總分社舊址調研參觀。在學習《人民日報》創辦歷史、觀閱邊區紅色新聞人的工作影像和報刊實物、瞻仰張磐石舊居后,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年代新聞工作者肩負的歷史重任。學生安和雅說:“這里是新聞的搖籃,踏尋舊址也是我們傳媒學子對初心的堅守”。
下午,大家來到位于伯延鎮的周恩來調研伯延展覽館,深入了解了周恩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心系群眾的公仆意識后,學生們感觸頗深,魯嘉盈說:“作為預備黨員,從課堂走進生活,從史書走進實地,激發了我心系人民的初心使命?!痹谖浒采處臀幕^內,師生們了解了恢宏的武安商幫史,感受其“大道之行,還報社會”的家國情懷,領略了獨具魅力的商幫精神。
在中國磁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師生一行了解了在磁山遺址中黍、粟和家雞遺骸的“驚世發現”,探索了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種黍植栗、飼養畜禽、漁獵采集、陶冶編織,先民的智慧沖破塵土的封印,依舊熠熠生輝,璀璨奪目的磁山文化堅定了師生們的文化自信與歷史自信。學生劉思儀談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磁山遺址博物館之行讓我感受到了磁山先民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p>
調研期間,調研團隊還來到了白沙村的黨群服務中心,學習了白沙村是如何在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先鋒的帶領下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師生一行還來到白沙村人民體育館,揮灑汗水,親身感受白沙村四十年風雨兼程后的華麗蝶變。(文:彭于珊 安和雅 圖:高天惠)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