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其他四角對應商、角、徵、羽各組,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分布。
“這一輯文獻內容與先秦時期的禮制音樂還有思想相關,展現了中華禮樂文明最原初最真實的面貌,大部分都是前所未見的……”12月10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成果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舉行。
據悉,本輯整理報告共刊布《大夫食禮》《大夫食禮記》《五音圖》《樂風》《畏天用身》等五篇竹書,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為研究先秦時期的禮制、音樂以及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成果發布會現場。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展示先秦時期禮制音樂及思想
五篇竹書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夫食禮》與《大夫食禮記》兩篇禮書。這兩篇竹書編連為一卷,分別有竹簡51支與14支,前者記載大夫食禮中賓主、儐相的行禮儀節,后者記述行食禮過程中執事者行事的具體禮節。這是散失的先秦禮書在戰國竹書中的首次發現,不僅再現了戰國時期禮書的原始面貌,而且體現了楚地大夫食禮的一些特點,對先秦禮制以及《儀禮》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兩篇音樂類文獻也十分重要。《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其他四角對應商、角、徵、羽各組,按逆時針方向依次分布。五角星圖形由“宮—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宮”五條連線構成,展示了五音生成的規律,其背后蘊含的思想是“三分損益法”,與《管子》《淮南子》等書記載的五音生成順序相合。《樂風》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記載音律名稱,后一部分性質尚難明確。兩篇樂書為中國早期樂理體系以及先秦音樂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畏天用身》是一篇思想類文獻,共17支簡,內容完整,無缺簡,圍繞天人關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論述,充分展現了戰國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為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獻。
《五音圖》中央繪有一個五角星,其上角對應宮組音名。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清華簡整理進入攻堅階段 新一輯整理工作已啟動
2008年7月,約2500枚(含殘片)流散境外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經專家鑒定,其內容多為經、史一類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在李學勤、黃德寬的相繼帶領下,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13輯。
“現在大家看到五音圖當中的五角星肯定都會嘖嘖稱奇,但其實我們最初看到竹簡非常沒有頭緒,竹簡空間形態其實是散亂無序的,而且每支簡上的文字符號信息都非常少……”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助理程浩介紹,在不斷地討論和思想碰撞中,整理工作逐步完善,對于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叁)》書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關于清華簡后續整理研究工作,程浩透露,按照總體規劃,報告一共要出十六輯,還會出一個考古報告對整個清華簡的日常整理工作進行總結。目前,第十四輯的相關工作已經展開。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清華簡整理已進入攻堅階段,整理團隊將克服困難,保證每年一冊的出版進度,早日將這批重要材料向社會與學界公布。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