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大校歷,本科新生(含港澳臺本科新生)8月19日報到、留學生本科新生9月3日報到、研究生新生(含港澳臺及留學生研究生新生)9月4日報到。
“新生報到,刷臉入校……”8月19日,北京大學各個入口處的小喇叭一直在循環播放,提醒著又一年新生報到季的到來。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今年該校共錄取4483名本科新生,其中,校本部錄取本科新生3088人,醫學部共錄取本科新生875人。同時,還有一些留學生及二學位學生等。
根據北大校歷,本科新生(含港澳臺本科新生)8月19日報到、留學生本科新生9月3日報到、研究生新生(含港澳臺及留學生研究生新生)9月4日報到。
8月19日上午,北大新生陸續報到。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新生陸續報到中,各大學院設置花式簽到
上午8點半,記者在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門口看到,前來報到的學生和家長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已經擠滿了廣場,邱德拔體育館內也是人聲鼎沸。
新生報到現場。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摁下手指印,看簽到樹逐漸變得五彩斑斕;用手鏟小心翼翼刮出姓名,體驗考古人獨有的快樂;倒入一瓶流沙,看學院大樓慢慢顯示出模樣……新生報到現場,北京大學各大學院設置的簽到方式五花八門。
在考古文博學院的報到處,記者看到,新生在領取各種報到材料之后,會手持一把鏟子,刮開對應學號上面的圖層,就會露出自己的姓名。
志愿者介紹,這是今年學院特意設置的簽到方式,“我們考古需要挖‘探方’,這也是考古挖掘的基本單位。我們把新生的名字、學號設計成探方的形式,讓學生拿著手鏟去刮開。就跟考古挖探方需要用手鏟去挖探方的面一樣。”
考古文博學院設計的“探方”簽到方式獨具特色。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剛剛報到結束的新生李祎豪告訴記者,自己從初中時就十分喜歡歷史,在報考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考古文博學院,“我覺得要為歷史發現提供一些證據的話,還是需要考古來支撐的。”
光華管理學院特別為學生們準備了“光華銀杏樹”,學生們將自己的心愿寫在紅色學院箋上,然后掛在“銀杏樹”上,有學生寫道,“愿我四年不埋沒眼前這片風景,愿我此生當得起一聲北大人”。
工學院報到處有一個紅色的郵箱,與此同時學院為同學們準備了北大特色風景明信片,工學院的志愿者說,“我們會在四年后返回給他們,讓他們不忘初心,記得最初來學校的自己。”
新生提前規劃大學生活,多人想去食堂“打卡”
手持錄取通知書等材料,領取專屬于自己的院衫等物品……報到現場,新生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
報到現場,新生和學院的吉祥物玩偶合影留念。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來自江西景德鎮的法學院的23級新生汪萌告訴記者,自己和家人8月16日就來到了北京參觀,今天來到北大報到,感受到學長學姐的熱情,氛圍非常好,“我來北大第一個想去的地方就是食堂。”對于未來,汪萌表示,自己對志愿活動、社會服務活動非常感興趣,期待大學期間能夠參與更多志愿服務。
工學院新生李蔣一說,“我要把所有食堂都吃一遍”,她還表示想和不同興趣的同學接觸一下,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吳道寧告訴記者,自己高中時因為競賽曾陸續在北大物理學院上過一個學期的課,但最喜歡的還是元培學院,“選課更加自由,培養方案也很多元。”雖然不是第一次進入北大校園,但這是吳道寧第一次以“北大人”的身份來到這里,“以前都是旁聽生,今天可開心了。”
對于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吳道寧表示,最主要的是學好課程,為未來走向科研之路打下基礎,“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能夠加入元培羽毛球隊,我很喜歡打羽毛球。”
記者注意到,不少新生都是和家人一起前來報到,同時部分外地新生提前來到北京,和家人順便游覽北京風光。
“我們去了天壇、頤和園、故宮。”元培學院新生陳軒告訴記者,自己來自內蒙古,這次是和爸爸媽媽以及妹妹一起前來,“妹妹之前沒有來過北京。”首次踏入北京大學校園,陳軒感受到了滿滿的溫暖,“我是從南門進來的,先去了宿舍,學長特別熱心,還幫我拿行李。”與此同時,陳軒也十分期待進入食堂品嘗美食,“之前都是看的圖片,聽到的是學長學姐的評價,這次想自己去嘗一嘗,然后在校園里各個地方都逛一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