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駐華使節、中外師生、北外校友,參加北外綜合評價招生的4000多名考生及家長赴校園共同感受交融互鑒的文化氛圍。
90余個展臺、近60個國家的風土人情,6月15日,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全球文明倡議”等主題,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東校區舉辦“全球文化節”暨2023年綜合評價招生校園開放日活動。多國駐華使節、中外師生、北外校友,參加北外綜合評價招生的4000多名考生及家長赴校園共同感受交融互鑒的文化氛圍。
不同展臺前的美食是最吸引學生的“法寶”之一。學校供圖
美食、服飾、書道、舞龍,各國文化異彩紛呈
品嘗斯里蘭卡的奶茶,繪制芬蘭的復活節彩蛋,取一個南非的祖魯語名字……新京報記者在“國際嘉年華”(“國際嘉年華”由國家展區、中華文化展區和招生咨詢展區組成)現場看到,學生們大多手持一本紅色封面的打卡“護照”,巡游于各國展臺前。
日本展臺的書道體驗和與相撲君合影吸引了不少“游客”。不少游覽者在宣紙上用中文或日文寫下“一期一會”“順風滿帆”“松尾芭蕉”等詞語, 并與身著相撲服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上午11點半左右,一條赤橙黃相間的龍燈在操場的草坪上被幾名男生舉起,舞動的中國龍引得中外學子紛紛駐足拍照。
北外學生進行舞龍表演。學校供圖
記者注意到,除北外學子外,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對國際文化感興趣的外校學生也來到嘉年華現場。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崔同學表示,北航舉辦文化節的時候,由于自己去得比較晚,所以沒能特別深入了解他國文化習俗。雖然就讀于材料專業,但出于對韓語學習的興趣,她平日里通過聽韓語歌、看韓劇,不斷增強對韓國的了解,在韓國展臺前,她輕松且正確翻譯出了考題“體育館”。此外,東南亞國家的椰漿飯也讓崔同學印象深刻,“特別好吃,玩了游戲就可以免費品嘗。”
一名美洲留學生用funny and energetic(有趣且充滿活力)來形容參加活動的感受,她興奮地談道,雖然天氣炎熱,但大家熱情不減,努力展現本國文化,和諧友好的氛圍讓她感動。
不同膚色的學子們合影留念。學校供圖
“希望我們共同將今日之熱情投入明日之激揚,推動本國文化繁榮,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在“全球文化節”開幕式上寄語當代年輕人:志存高遠,為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責任與使命;知行合一,以積極行動共同鑄就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與時偕行,對不同文化與文明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為促進文化交流、繁榮、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陳偉在致辭中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泉。希望北京外國語大學肩負起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積極順應國際國內形勢,滿足社會需求,大力推進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研究和傳播不同國家地區的優秀文化、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發揮更大的作用。
開幕式上,薩爾瓦多、馬達加斯加、緬甸、塞爾維亞等國家的駐華大使也分別上臺發言祝賀“全球文化節”的順利舉辦。其中,薩爾瓦多駐華大使阿爾多·阿爾瓦雷斯談道,擁抱文化多樣性,弘揚一國文化區別于別國文化的獨特之處,才能促進文化繁榮,這一步是實現國際社會和諧與團結的基礎;為了理解和融入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應當拋開對未知事物的偏見。
在北外校友合唱墨西哥民歌《美麗的天空》的表演中,開幕式落下帷幕。之后,各國學生代表組成的萬國巡游方陣在千人禮堂亮相,并走向操場。方陣中,近200名中外學生身穿各具特色的傳統服飾,或揮舞雙手、或載歌載舞,在注目和歡呼中大方展示著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好圖景。
萬國巡游方陣展示各國服飾文化。學校供圖
18個本科招生宣傳展臺提供高招咨詢服務
當天,18個本科招生宣傳展臺也設在“國際嘉年華”現場,德語學院、阿拉伯學院、國際商學院、歷史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共18個學院的老師與學生工作人員為高考生及其家長提供招生咨詢服務。
“你覺得她第一志愿適合報外語系還是新聞系?”“孩子在北外平時可以參加哪些活動和競賽?”“這個專業的保研率怎么樣?”各學院展臺前,工作人員就考生及家長提出的報考和就讀問題耐心進行解答。
家長陳女士在北外國際關系學院展臺前與學生工作人員交流了近20分鐘,交談內容囊括不同高校對比、師資、深造情況、實習就業諸多方面。她告訴記者,女兒對人文社科感興趣,北外是一所口碑不錯的學校,她到好幾個學院的展臺做了志愿填報咨詢,基本掌握了重點院系的概況,“給我介紹專業和解答疑惑的同學們都很熱情,口才也特別好,這讓我直觀感受到北外人才培養的質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