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樂松分析,現階段,中等和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和心理問題固然有過度社會競爭的因素,但自小的人格培養環節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
今年北京兩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2025年要“強化學生、教師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設”。同樣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程樂松認為,目標達成的關鍵在于落實,“需要各部門真正將師生的心理健康落實到實踐中,落實到師生的認識提高和獲得感上。”與此同時,程樂松也坦言,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期堅持,但社會管理十分復雜,“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很大的耐心,慢慢推進。”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程樂松。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記者了解到,今年程樂松就心理健康領域帶來了“關于加強幼小階段人格教育的建議”。“我本身是做文化研究的,對人格的自我養成非常關注。”程樂松分析,現階段,中等和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和心理問題固然有過度社會競爭的因素,但自小的人格培養環節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在其看來,目前社會上大量存在的情緒不穩定、自我否定與悲觀抑郁、成人巨嬰等現象,都可以溯源到人格養成上的缺陷。因此,在幼小階段進一步加強人格教育不僅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
何為人格教育?程樂松坦言,目前國內并沒有關于人格教育的確切定義,總體而言人格教育可以包含生命教育、責任教育、尊重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對他人的尊重與自我尊重、對責任感和個人權利的認識、形成自律和面對挫折的能力、保持對問題的好奇和探索熱情,這些應該成為人格教育的核心。“這實際上是比較寬泛的內容,在有了要加強人格教育的意識之后,我們還需要一個長期的摸索,逐步形成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將人格教育落實到場景化、常態化的教育教學之中。”
在程樂松看來,在“雙減”的背景下,幼小階段教育應該回歸初心,其主要目標應是人格養成和鍛煉意志品質,同時塑造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形成初步的社交技能和團體意識。
如何加強人格教育?程樂松建議,首先要加強人格教育重要性的普及教育,甚至是共識的培育。在學校、家長和社會中形成共識,應該展開關于生命、自尊、自律、責任、挫折、好奇心、探索欲望等方面的人格教育體系性的探索,落實在幼小教學的實踐之中。
其次,要把人格教育的內容和教育實踐作為評價幼小階段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標,將人格培育的能力視為幼小階段教師業務能力的重要考核項。特別要關注孩子在社交行為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自律能力、責任感和對于挫折的耐受力以及對自身生命的尊重、對他者的尊重,對社會安全和自身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從而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格教育體系及評價標準。
同時,以人格教育的開展逐步淡化單一學業競爭帶來的“內卷”和“虛無”問題,鼓勵真正的素質教育和個性發展,讓孩子在幼小階段就打下健康的價值觀基礎。從而逐漸消除對生命價值的漠視、挫折的耐受力偏低、自我評價過于單一等導致的心理問題的隱患。
“在取得社會共識的基礎上,還要積極鼓勵家校社協同,一起為人格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在挫折教育、生命教育、自律教育和好奇心塑造等方面,形成共識。”程樂松如是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