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泉建議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階段,構建分齡分層的 AI教學應用規范,并引入與學段適配的 AI工具認證制度。
“人工智能的特點是可以提升人的認知,但當把很多思考或學習的事交給人工智能時,要考慮到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可能產生的惰性思維風險。”1月14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他帶來《關于研制發布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教學應用規范》的提案,他建議制定AI教育應用負面清單,防止算法與數據分析模型的誤導。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攝
余勝泉介紹,為落實國家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教育應用的部署和謀劃,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北京近期密集出臺了《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指南》,逐步建設形成推進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整體框架。但人工智能技術處于快速迭代發展的階段,與教育的融合仍以淺層應用為主,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可持續發展體系仍未建立起來。
因此,在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余勝泉關注到了一系列現存的問題。他認為,過度依賴AI學生會逐步喪失獨立思考的意識與能力,逐步喪失創造和主動成長的內驅力,也存在認知逐漸膚淺與碎片化的可能。他表示,學習興趣不能被個性化推薦的算法限定,也不能因依賴AI完成學習任務、接受信息,而阻礙學科思維與結構化知識體系的形成。
對此,余勝泉提出建議。他表示,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階段,構建分齡分層的AI教學應用規范,明確AI在不同教學場景下的策略與規范,編制分齡使用手冊并配套典型案例,引入與學段適配的 AI工具認證制度。內容應包括設計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模式、完善創造力與內驅力激發策略、建立促進系統化知識與學科思維發展的保障機制以及構建技術動態監督與持續改進的治理體系。
具體來講,余勝泉表示,要在教學中設計啟發式交互模式,通過引導性提示和多元視角激發學生思考,避免AI工具直接提供解答。在課程設計中嵌入批判性思維訓練,增加AI生成內容的評價與反思環節,提升學生的分析、驗證與重構信息能力。推廣案例學習法,組織學生圍繞復雜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培養邏輯推理與深度思考能力,避免惰性思維。改革考試與評價體系,將思維過程作為重點,增加開放性問題和思維記錄環節,重視推理、論證與分析能力的評價,減少對直接結果考核。設計認知增強型任務,引導學生在使用AI工具時保持深度思考,對AI輸出進行驗證、歸納和改進。
“要強調AI的輔助性定位,要求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避免依賴技術。”余勝泉表示,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結合AI工具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并評估學生的創造性成果而非單一結果。機制建立方面,以課題研究、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等形式開展跨學科學習,將AI作為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工具,幫助學生鞏固系統化思維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和跨學科問題解決能力。
余勝泉表示,AI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技術層面,還涉及心理與教育生態,需構建“技術-教育-心理”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建立AI教育工具風險預警系統,實時監測技術缺陷或倫理問題,推動學生、家長、教師與技術方共同參與評估。制定AI教育應用負面清單,防止算法與數據分析模型的誤導。引入“教育AI沙盒”試點機制,形成問題發現、快速響應與動態調整的閉環管理模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