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經驗的同時,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留出哪些空間?
2月8日,《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條例》)發布。內容共有20條,聚焦校外培訓管理領域熱點難點問題,總結校外培訓管理經驗,依法將成熟做法上升為行政法規。
此次《條例》出臺,首次擬將校外培訓整體管理上升至行政法規的高度。《條例》出臺的必要性體現在哪?有哪些亮點?在總結經驗的同時,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留出哪些空間?……對此,新京報邀請教育領域相關專家進行解讀。
首次擬將校外培訓管理上升至立法高度
全國校外培訓監管專家委員會成員、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圣足介紹,2023年9月,教育部曾以部長令形式頒布印發《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這是我國校外培訓行政執法方面第一個專門性規章。此次教育部發布《條例》,是我國第一次擬將校外培訓整體管理上升至行政法規的高度。
國務院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推動校外培訓監管立法”。“雙減”意見出臺兩年多來,各地積極開展校外培訓管理工作,探索實踐出了一批較為成熟、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條例》以《教育法》《民促法》《民促法實施條例》等上位法為基礎,將好的經驗做法凝練成法律條款,其精神主旨與《“雙減”意見》一脈相承,并根據廣大學生、家長的需求進行了與時俱進的調整。
董圣足指出,通過立法,一方面,可以將過去一個時期行之有效的學科類培訓機構規范措施以法條形式加以剛性化,進一步增強行政監管的權威性和統一性,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呼聲,維護合規培訓機構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可以在實踐基礎上理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設置審批程序,厘清各部門的監管職責,壓實相關方面的工作責任,從而實現對校外培訓管理的常態化和長效化,切實維護學生及家長的生命財產安全。
界定校外培訓概念,明確非學科類培訓的許可程序
從內容方面看,《條例》明確了校外培訓的定義內涵,規定了要素和特點,明確校外培訓按學科類、非學科類分類管理,同時明確教育部門主管職責和其他部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的定位。
2021年7月,教育部就已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根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規定,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涉及以上學科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進行的校外培訓,均列入學科類進行管理。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記者注意到,《條例》和《民促法》相銜接,明確開展校外培訓活動應當經教育部門審批取得辦學許可。明確非學科類許可前應當先取得行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制度,壓實行業部門責任。規定校外培訓監管工作中關于人員、材料、時間、收費、競賽等問題,為校外培訓日常規范管理提供法律保障。此外,《條例》明確建立統一的全國校外培訓監管服務平臺,要求將校外培訓的合同簽訂、信息更新等納入平臺管理。
在董圣足看來,此次《條例》內容有四大“亮點”:一是對校外培訓的概念作了統一界定;二是明確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許可程序及監管職責;三是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都應建立校外培訓工作協調機制,以加強工作統籌;四是明確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統一的全國校外培訓監管服務平臺,并要求校外培訓機構及時填報、更新相關信息,保證信息真實準確。
不是禁止,重在引導規范
實際上,此次《條例》中對校外培訓不是禁止,而是重在引導和規范,充分發揮立法穩預期、固根本、利長遠的作用。
例如,董圣足注意到,《條例》中一些剛性規定主要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設定的。第六條規定“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當登記為非營利性法人。”第十條規定“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對于高中階段學科類培訓,各地仍按《“雙減”意見》有關要求參照執行。
同時,《條例》對非學科類培訓要著力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例如在第十九條擬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完善經費保障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引入質量高、信用好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在加強管理和規范的同時,《條例》還提出鼓勵、支持少年宮、科技館等開展校外培訓,豐富課程設置、擴大招生數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