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意見》指出,目前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中小學生群體的突出問題。針對中小學生的健康問題,分別從個人、學校、家庭、政府四個層面提出具體...
7月1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意見》指出,目前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中小學生群體的突出問題。針對中小學生的健康問題,分別從個人、學校、家庭、政府四個層面提出具體要求。
《意見》指出,將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把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與學校負責人獎懲掛鉤。
根據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我國7-18歲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1.1%和5.8%,農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7.7%和4.5%。
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0%。
對于正在成長發育中的中小學生來說,在此期間有效保護、積極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意義重大。《意見》從個人、學校、家庭、政府四個層面提出具體要求。
學校:
1.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組織安排教學活動,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高中階段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2.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堅決控制義務教育階段校內統一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1次,其他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2次。
3.改善教學設施和條件,為學生提供符合健康要求的學習環境。加快消除“大班額”現象。每月調整學生座位,每學期對學生課桌椅高度進行個性化調整,使其適應學生生長發育變化。
4.中小學校要嚴格組織全體學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執筆姿勢,監督并隨時糾正學生不良讀寫姿勢。教師發現學生出現看不清黑板、經常揉眼睛等跡象時,要了解其視力情況。
5.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確保中小學生在校時每天1小時以上體育活動時間。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確保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課時,三至六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階段每周2課時。中小學校每天安排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
6.設置相應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培訓培養健康教育教師,開發和拓展健康教育課程資源。
7.指導學生科學規范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使用電子屏幕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
8.加強醫務室(衛生室、校醫院、保健室等)力量,按標準配備校醫和必要的設備。嚴格落實學校入學體檢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記制度,減少學校流行性感冒、結核病等傳染病聚集性疫情發生。中小學校食堂禁止提供高糖食品,校園內限制銷售含糖飲料并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習慣。
9.中小學校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關心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干預。
政府:
1.研究修訂《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制定《學校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等。
深化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教學改革,全國中小學普遍開設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特點,分階段確定健康教育內容并納入評價范圍,做到教學計劃、教學材料、課時、師資“四到位”,逐步覆蓋所有學生。(教育部牽頭,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現有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建設,按照標準和要求強化人員和設備配備。保障師生在校用餐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加強義務教育學校食堂建設。堅決治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每年對校外培訓機構教室采光照明、課桌椅配備、電子屏幕產品等達標情況開展全覆蓋專項檢查。(教育部牽頭,衛生健康委按職責負責)
3.全面加強全國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監測網絡、數據收集與信息化建設。組建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和視力健康專家隊伍,科學指導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和視力健康管理工作。(衛生健康委牽頭,教育部按職責負責)
4.積極引導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各類兒童青少年體育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冬(夏)令營、訓練營和體育賽事等,吸引兒童青少年廣泛參加體育運動。(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按職責分工負責)
5.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游戲上網運營數量,鼓勵研發傳播集知識性、教育性、原創性、技能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優秀網絡游戲作品,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新聞出版署按職責分工負責)
6.完善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把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與學校負責人獎懲掛鉤。
7.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將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探索在特殊類型招生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教育部牽頭,衛生健康委按職責負責)
家庭:
1.通過親子讀書、參與講座等多種方式給予孩子健康知識,以身作則,帶動和幫助孩子形成良好健康行為,合理飲食,規律作息,每天鍛煉。
2.注重教養方式方法,既不溺愛孩子,也不粗暴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傾聽者,幫助孩子正確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保障孩子睡眠時間,確保小學生每天睡眠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減少孩子近距離用眼和看電子屏幕時間。
4.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運動氛圍,積極引導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確保孩子每天在校外接觸自然光的時間達到1小時以上。鼓勵支持孩子參加校外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督促孩子認真完成寒暑假體育作業,使其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引導孩子養成終身鍛煉習慣。
5.建議家長陪伴孩子時盡量減少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屏幕產品,非學習目的的電子屏幕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學習30~40分鐘后,建議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年齡越小,連續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時間應越短。
6.切實減輕孩子家庭和校外學業負擔,不要盲目參加課外培訓、跟風報班,建議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合理選擇。
7.保障營養質量。鼓勵孩子不挑食、不偏食,根據孩子身體發育情況均衡膳食,避免高糖、高鹽、高油等食品的攝入。
8.隨時關注孩子健康狀況,發現孩子出現疾病早期征象時,及時咨詢專業人員或帶其到醫療機構檢查。
個人:
1.科學運動。保證充足的體育活動,減少久坐和視屏(觀看電視,使用電腦、手機等)時間。課間休息,要離開座位適量活動。每天累計至少1小時中等強度及以上的運動,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
2.注意用眼衛生。主動學習掌握科學用眼護眼等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用眼習慣。
3.保持健康體重。學會選擇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自我監測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指標,及早發現、科學判斷是否出現超重、肥胖等健康問題。
4.了解傳染病防控知識,增強體質,預防傳染病,特別是預防常見呼吸道傳染病。
5.掌握科學的應對方法,促進心理健康。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
6.合理、安全使用網絡,增強對互聯網信息的辨別力,主動控制上網時間,抵制網絡成癮。
7.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科學用耳、注意保護聽力。早晚刷牙、飯后漱口,采用正確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鐘。發生齲齒及時提醒家長陪同就醫。不吸煙,拒吸二手煙,幫助家長戒煙。增強自身安全防范意識,掌握傷害防范的知識與技能,預防交通傷害、校園暴力傷害、溺水、性騷擾性侵害等。遠離不安全性行為。不以任何理由嘗試毒品。
行動目標:
到2022年和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分別達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
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和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學校眼保健操普及率達到100%;
符合要求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達到100%;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
寄宿制中小學校或600名學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學校配備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00名學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學校配備專兼職保健教師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分別達到70%及以上和90%及以上;未配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校應由當地政府統一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片制度,實現中小學校全覆蓋;
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分別達到80%以上和90%以上;
將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納入對學校績效考核,與學校負責人獎懲掛鉤,將高中體育科目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或高考綜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探索在特殊類型招生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
提倡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外接觸自然光時間1小時以上;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分別不少于10、9、8個小時;中小學生非學習目的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學校鼓勵引導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良好及以上水平。
來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光明日報教育家雜志社”、南京擇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