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立于幼學。4月26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聚焦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江蘇作為分會場。十年來,全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近5000所,幼兒教師數量增加了一倍多,普惠性幼兒...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4月26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聚焦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江蘇作為分會場。十年來,全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近5000所,幼兒教師數量增加了一倍多,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全省近七成的縣區已實現了學前教育服務區制度。
早上10點多,在南京鼓樓區天福園幼兒園,孩子們分班在藝術展示區、STEM工作室、繪本館等專業活動室里進行“課程游戲化”學習,不時傳來陣陣笑聲,利用三樓走廊空間打造的科技長廊里,傳聲筒、齒輪發電、方塊墻等小游戲也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幼兒園家長葉鳳嬌說,幼兒園環境變了,孩子更愛去幼兒園:“每天都迫不及待,你看外面的綠化,包括小朋友活動的地方都變大了、變好了,真的挺開心的,既實惠又方便老人接送。”
兩名小朋友在研究去屏幕化機器人
幼兒園園長陳靜介紹,鼓樓區天福園幼兒園是一所具有60多年辦園歷史的集體公辦園,但長期以來,很難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大面積改造出新。2021年,南京市教育局實施的“城市集體幼兒園環境與裝備提優工程”,讓幼兒園實現了提優改造的設想:“主要從基建改造、信息化設備、專用活動室,室內外環境設施以及辦公條件提升幾個方面進行了提檔升級。活動空間里面的一些玩教具,比如去屏幕化的機器人,各種棋類游戲等等,讓孩子在每天互動、游戲的過程中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繪本館
有效破解“入園難”“入園貴”難題的背后,離不開財政的支持。十年來,南京全市財政性學前教育投入占財政性教育投入比例從6.3%提高到11.6%,通過建立資源預警機制、擴容老園規模等措施,新改擴建幼兒園535所,新增學位超過13萬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等,引導270所高價民辦園轉為普惠性民辦園;新增省市優質園394所,越來越多的南京家長開始樂于選擇“家門口的幼兒園”。
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孫百軍說:“將幼兒園規劃用地納入學校用地控制規劃,對幼兒園的規劃標準、配置規模和占地面積進行法定規約,強化財政投入保障。十年間,公辦園年生均公用經費從300元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集體和部門辦園,普惠性民辦園生均財政補助標準達到2200元。包括對堅守農村和特殊教育崗位的幼兒教師發放專項獎勵。”
幼兒園園藝角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表示,十年來,江蘇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效,集中體現在建立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2012年,江蘇頒布《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是全國第一個為學前教育立法的省份。十年來,江蘇頒布了學前教育的一系列標準,包括資源配置標準、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公辦幼兒園機構編制標準等,并通過教育現代化監測、納入黨委政府高質量考核等措施,促進各項標準的落實,推動人、財、物等資源向學前教育領域快速集聚。如今,省優幼兒園從十年前的1887所增加到現在的5179所,省、市優質幼兒園占比接近90%。
幼兒園硬件提檔升級,軟件也要跟得上。不久前,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注重幼小銜接”。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說,事實上,江蘇近年來致力于整體推進的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為幼小銜接的自然過渡提供了方式方法:“課程游戲化的改革,它的重點就是避免老師心中沒有兒童,尤其避免不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進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最終的結果就是實現幼小良好的銜接。此外,從糾正小學化現象來講,如今的小學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室里面開始有圖書角、玩具角。幼兒園跟小學打通了,尤其是大家都堅持了共同的原則,即生活化、游戲化、綜合化。”
從“幼有所育”走向“幼有優育”。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普惠力度,以更完善的教育機制、教育人才與教育理念引領江蘇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快普及、普惠的推動,優化完善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創建的機制,實行標準班額的招生。二是破解學前教育的瓶頸制約,加快現代化高素質學前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公辦幼兒園編內編外教師同崗同酬,激發辦園活力。三是讓幼兒園的課程為兒童的生活學習帶來更大的空間,讓廣大教師都能夠懂得兒童,尊重和支持兒童的創造性發展。”(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李秋雨 編輯/國正)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 2022年4月26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