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制藥過程控制與智能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啟動運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自然》(Nature)發表高水平論文”“ESI學科排名繼續位列全國中醫藥院校第一”“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近年來,...
“中藥制藥過程控制與智能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啟動運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自然》(Nature)發表高水平論文”“ESI學科排名繼續位列全國中醫藥院校第一”“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近年來,南京中醫藥大學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黨建工作和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中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抓實著力點 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堅持黨建賦能,南京中醫藥大學把著力點落在基層,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激發師生干事創業精氣神,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優勢。
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深入實施“組織建設提質工程”,健全黨員發展、教育培訓、管理監督“全鏈條”工作機制,持續提升新時代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水平。2024年學校新增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建設單位3個、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1個,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1個、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8個。
堅持兩手抓、兩促進,把開展黨紀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突出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教育,弘揚科學家精神,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教書育人環境和生態。打造特色黨課,分類分層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和師生黨員基本培訓,推動中醫藥文化在“兩個結合”中不斷煥發新生機。
找準切入點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走在前、做示范’的具體行動,找準切入點,下好先手棋。”南京中醫藥大學立足傳統中醫藥學科特色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斷創新黨管人才機制,加大中醫藥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及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引培力度,傾力打造中藥學、中醫學兩個學科高峰。
強化重大科創平臺支撐作用,在全國重點實驗室設立黨組織,為搶占科技制高點提供堅強組織保障。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通過解析中藥功效物質的效應特征及機制,創新中藥制藥過程質量控制,探索中藥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中藥產業轉型升級,促使中藥制藥工業從“少數指標性成分的粗放控制”向“中藥功效物質的精準控制”轉變,領跑國際主流醫藥市場制藥技術標準并形成示范。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中藥資源學科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加強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針對我國中藥資源生產與深加工產業化過程存在的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費嚴重和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等重大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打造集“中成藥渣無害化處理—專用有機肥研發生產—藥材基地土壤改良及藥材品質提升”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為中藥資源綠色生態產業鏈構建提供可復制易推廣模板。
把握增長點 匯聚高質量發展新成效
“我們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大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校黨委書記喬學斌在學校第四次黨代會上強調,要遵循中醫藥規律,統籌推進“五大牽引性工程”“四大攻堅類行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再造新增長點。
聚焦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召開人才工作大會、“雙高”協同高質量發展大會、交叉學科建設工作會議等,動員全校上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把各方面干勁調動起來。圍繞中醫藥基礎理論詮釋、重大疾病防治的臨床循證評價及中藥質量保障關鍵技術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建立以能力、價值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增強中醫藥原始創新能力,著力催生中醫藥新質生產力。
“十四五”以來,南京中醫藥大學共獲批立項國家級重點與人才項目1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自然》(Nature)、《柳葉刀》《自然—神經科學》等國際頂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260余篇,研究制定國內外行業標準27項,展現了我國中醫藥學者對于相關領域研究的強大創新力和學術影響力。獲批新藥證書3個,獲得按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管理的中藥復方制劑1個,新增高價值發明專利202項,新增醫院制劑23種,研發中醫藥健康產品10款,7個醫院制劑實現新藥轉化。中藥飲片質量識別關鍵技術在全國9個企業推廣應用,實現銷售總收入7.18億元。
作為“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南京中醫藥大學立足傳統學科,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高質量發展,第6次入選U.S.News“全球最好大學排名”榜,在今年5月相繼公布的自然指數排名和全球ESI學科排名中,繼續保持全國中醫藥院校領先地位,且排名分別上升了19位和49位。
使命召喚擔當,方向引領未來。面向未來,全校上下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積極擔當作為的精氣神,在“看準了”的基礎上“抓緊干”,黨建領航向“新”而行,越是傳統越要創新,加快培育發展中醫藥新質生產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作出南中醫貢獻。(倪昊翔 田樂)
來源:《新華日報》 2024年6月28日 第1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