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不是階段性的,而是長期的、終身的。在孩子成長到大學階段,家長和社會是否已經“功成身退”?本期“新時代的成長成才觀系列訪談”邀請到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團委書記沈曉穎,與我們一同從大學反觀教育的過程,共同探討人才培育中的要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不是階段性的,而是長期的、終身的。在孩子成長到大學階段,家長和社會是否已經“功成身退”?本期“新時代的成長成才觀系列訪談”邀請到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團委書記沈曉穎,與我們一同從大學反觀教育的過程,共同探討人才培育中的要點。
嘉賓簡介:
沈曉穎,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團委書記
精彩觀點
新華網:
大學是很多人一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作為團委書記,您覺得大學階段的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有什么不同?作為老師,您覺得這一階段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引導?
沈曉穎:
大學階段的教育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轉變,是一個學生向社會主義建設者、工作者身份轉變的重要準備階段。它和義務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大學教育會從思想素質、專業技能到基本素養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素質的提升,全方位的培養。因此,大學在課程設置上,也會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部分來組成,考查的方式也比較注重過程性考核和研究性成果的體現。相應地,同學們在學習方法方面也要做較大的調整,大學更強調自學能力,要有探求新知識的熱情,要能夠融合所學的各類知識,要有創新意識。
??如果在義務教育階段期間,有意識地去培養和養成這些特質,那對大學階段的學習和成長、甚至對于今后的人生事業發展,都會產生較大的助推力。
新華網:
現在有這樣的現象:很多學生在高中時代很努力、很拼命地學習,但是到了大學就像瞬間減負了一樣,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對怎樣過好大學生活,您能不能給大家提一些建議?
沈曉穎:
瞬間減負的感覺,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同學的感受,或者說是同學們一個階段的感受。的確,少了高考成績這個緊箍咒后,有些同學會覺得似乎生活變得很自由、很自主,但這只是階段性的。更多同學會迅速調整,樹立起新的學習成長目標。學習也并不僅限于課本,社會實踐、團隊合作都是學習的途徑。大學不是學習的終點,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大學的管理是外松內緊的,是“他律”轉為“自律”的過程,沒有老師、家長在后面盯著,更多需要同學們自主安排。除了專業的課程體系,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校會搭建很多平臺,供同學們自我培養提高。同學們可以通過學生科研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來爭取資金,開展研究性學習;也可以參加各類的學生組織,例如黨團組織、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培養自己的合作溝通能力;可以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來增進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能力,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提高自己與社會的接觸能力;還有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可以讓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學生首先要擁有良好的主動自我培養的意識,才能更好地通過大學平臺來歷練自己,這些意識并不是在大學期間培養起來的,更多是在中小學甚至幼兒階段就應該逐步培養的。
新華網:
您眼中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樣的?
沈曉穎:
最好的教育,這是一個千古難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有其自我發展的道路。能夠激發起學生內心對生活、對學習的熱情,激發起學生自我培養的要求和意識,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正如,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所培養的人需要方方面面的核心素養以應對今后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比如說,在國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需要青年人有極大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培養需要從娃娃開始。此外,還有合作溝通的能力,從小如果積極參與各類實踐,那他就會有更多的體會和經驗的積累。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就單單關注文化知識的學習掌握,那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關注的不是一時跑得多快,而是能跑得多久,學習是一個終生的事業。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