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工大第十屆“時鈞精神”演講比賽決賽現場,10位同學從我國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南京工業大學已故教授時鈞先生的事跡說起,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將身體力行“忠黨愛國、...
“‘時鈞精神’究竟在哪里?我看到它閃耀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上大學前,南京工業大學生工學院張嘯涵還對時鈞院士一無所知。七年后,已是南工大研二學生的張嘯涵發現,校園里處處都是努力踐行時鈞精神的良好風貌。近日,南工大第十屆“時鈞精神”演講比賽決賽現場,10位同學從我國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南京工業大學已故教授時鈞先生的事跡說起,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將身體力行“忠黨愛國、淡泊堅韌、求實惟先、扶掖后學”的“時鈞精神”的故事娓娓道來。
“1938年時鈞懷揣教育救國、科技報國理想,放棄良好的深造機會和優越的生活條件,輾轉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先后創建我國第一個水泥專業、化學工程專業。”動情之處,張嘯涵不禁提高了嗓門,2019年,秉著一腔愛國熱情,他在讀完大三后選擇參軍入伍,用參軍報國的形式來追隨時鈞先生的悠悠愛國情,“軍營的訓練項目無一不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是先生‘堅韌’的精神常常激勵著我。苦不苦,想想時鈞徒手算出科研數;累不累,想想先生做勤雜工作受的罪。”退伍回校后,選擇考研的張嘯涵遇到了新的考驗,在陌生的專業課和緊張的復習中,他一直保持著軍營中的作息,以堅忍不拔的品質成功考取本校研究生。
圍繞“矢志求實,敢于惟先”的主題,南工大化工(英才)班大三學生李瑋寧深入淺出地道出了自己循著時鈞先生的足跡,初探科研、求實惟先的故事。大一就跟著導師進入實驗室的李瑋寧,閑暇時都泡在實驗室里,近三年來,除了成績名列前茅,還在Chem-E-Car競賽獲得二等獎,參與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得省級立項,還發表了專業論文,“在國家困難時期,時鈞先生堅持帶領學生進行創新實驗,以解決當時物資缺乏的困難,他始終走在發展前沿,在吸收、干燥、膜分離技術和化工熱力學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時鈞一生勤勉,執教67載,留下4500萬字傳世之作;他桃李天下,門下弟子有18位兩院院士;他淡泊名利,1998年獲“何梁何利獎”后將獎金全部分給團隊成員,發表的248項科研成果中他的名字總是列在末位;他胸懷大我,90歲如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捐資設立“時鈞獎學金”……演講比賽現場,化工學院博士生、“時鈞獎學金”獲得者曹健同學表示已記不得是多少次聆聽時鈞的故事,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動和收獲,“我的導師馮新老師是時鈞的弟子,我也時常從馮老師的身上看到時先生的影子,‘時鈞精神’時常鞭策著我在求學道路上奮勇前行。”
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鞠永干介紹,自2015年以來,該校已經舉辦了十屆“時鈞精神”演講比賽,30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2萬余位學生現場聆聽,在學生中引發了“學習時鈞精神,做時鈞精神的踐行者”的熱潮。
“時鈞先生是全校師生內心深處的一座高山,先生雖然已經故去,但他為學、為事、為人的風范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在一代又一代南工大人身上得以延續。”南工大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夏侃說。
通訊員 朱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