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來臨,人人都期盼“納吉迎祥”。在蘇州大學博物館,就有這樣一幅頗為珍貴的“年畫”,表達了清代中期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文化訴求。
新的一年來臨,人人都期盼“納吉迎祥”。在蘇州大學博物館,就有這樣一幅頗為珍貴的“年畫”,表達了清代中期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文化訴求。
這是一幅清代中期套色木版畫《婦童閑嬉圖》。畫面格式為屏條式,高84厘米,寬54厘米,畫中表現婦女和男童在庭院休閑嬉戲的場面。
據介紹,蘇州的木刻年畫發展到清晚期就是著名的桃花塢年畫,而清代早、中期,蘇州套色木刻版畫絕大多數在國外收藏,國內十分罕見。自乾隆晚期至嘉慶、道光年間,在蘇州木刻套色版畫中,婦女和兒童在一起的圖畫增多,這幅《婦童閑嬉圖》畫幅較大,各個神采不同,刻畫精細,惟妙惟肖。
畫上共畫了四位仕女,她們的發式和服飾基本相同。仕女的發式以頭頂后拖有長髻為特色,這種樣式的發髻稱作“蘇州罷”,是乾隆晚期嘉慶至咸豐年間在蘇州時興的一種發式,又流傳到江南地區。
畫面下方三個男童在飾有花果紋的地毯上嬉戲 ,前有兩個男童共持長戟 (吉 ),寓意長吉。其中的一男童頭戴高聳的金冠是期許兒童封侯高官之意。右后方男童手舉佛手 ,喻有多福。在地毯右方,有一頭梳雙髻的男童手舉折下的桂樹枝 ,比喻登科奪冠之意 。地毯的左右方 ,分別繪蟠桃 、喜鵲 ,表示 “壽”、“喜” 之意 。“吉 ”、“?!薄ⅰ皦邸?、 “喜”躍然紙上,寄托了男童封官折桂的愿望 。
圖中庭室圓窗外 ,兩個男童各站方桌一邊,桌面放著兩只蟋蟀罐 ,兩童手執一芡草捻 ,正在撩引蟋蟀相斗 。自明代宣宗時期起 ,蘇州是供奉宮廷蟋蟀和蟋蟀陶盆的主要地方 ,據明代陸粲《庚巳編》 卷四記載 :“吳俗喜斗蟋蟀 ”。
木刻版畫用著色和彩色套版,從構思創稿到完成,需經過畫稿、刻版和套印三道主要工序,形式以門畫、中堂、條屏為主。題材多樣,包括祈福迎祥、驅兇避邪、時事風俗、戲曲故事等,內涵雋永,具有濃郁江南特色。
記者了解到,桃花塢木版年畫凝聚著江南民間靈氣,與其他地方年畫相比較,更具精細、秀雅的藝術特色。她不僅在江南最為流行,而且影響廣遠、泛及鄰域。在康熙乾隆年間,大量精美的姑蘇版版畫傳入日本,對十七世紀日本浮世繪版畫產生了深刻影響,并流傳到東亞與歐洲等地,飲譽國內外。
蘇州的年,離不開桃花塢年畫,木刻版畫是蘇州人家向往美好生活的心靈寄托和文化訴求,被海外媒體譽為“東方古藝之花”。蘇州大學博物館館藏的這幅木刻版畫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藝術價值,納吉迎祥,引人入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視頻 蘇州大學博物館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