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小學部“蓮花印布坊”社團準時開課,社團負責人張涵、徐雅文老師向同學們講授非遺傳統印染技藝中的“拔染”印花工藝,手把手教同學們使用拔染劑與熱風槍。這群“小小印布師”零距離接...
從非遺文化中發現美,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美!10月13日下午,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小學部“蓮花印布坊”社團準時開課,社團負責人張涵、徐雅文老師向同學們講授非遺傳統印染技藝中的“拔染”印花工藝,手把手教同學們使用拔染劑與熱風槍。這群“小小印布師”零距離接觸非遺手工技藝,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在一塊塊純色布料上搭建天馬行空的創意世界,親歷創造美的過程。
美美的“印染旗袍”穿上身!
創意實踐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
本節課堂上,四(3)班高蘅弈同學用拔染工藝做了一幅海底世界景觀圖。她小心翼翼地拿著拔染劑,在藍色布料上勾畫出水母、水草、海螺、扇貝等海洋生物的形狀。高同學介紹,她從2020年進入“蓮花印布坊”,在這里了解了傳統印染工藝中的拓染、蠟染、拔染、扎染技術,“這些都是祖先一代代傳下來的寶貴技術,我們要繼續學習,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中國傳統工藝。”高同學開心地告訴記者,“這幅作品完成后,我會把它掛在家里,讓我的家里更美麗!”
記者了解到,“蓮花印布坊”社團以藍印花布為基礎,將傳統印染工藝中的蠟染與現代印染工藝結合,開發出適合中高年級的印染課程——拔染;針對低年級小朋友,老師們則將傳統印染工藝扎染與現代趣味拓染結合,讓孩子們走進印染世界,學習植物拓染。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孩子們靈活運用傳統技藝,制作出精致美觀、創意無限的實用產品,如帆布包、抱枕、小方巾、衣服等。
五(2)班朱瀅琇同學運用蠟染工藝制作了一件頗有特色的“印染旗袍”,讓一件普通旗袍的“中國味兒”更醇厚。她介紹說:“張老師帶我認識了蠟染和扎染,我一開始畫不熟練,經過不斷練習終于能畫出一整張畫。然后我想能不能把蠟染運用到服裝上呢?我選擇了旗袍,做好設計圖,在姨媽的幫助下做了一件蠟染旗袍。在這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也學會了耐心、堅持和創新的重要性。”
“曬布”成為校園里的一道風景線!
“印染花布”還被拿去參加愛心義賣
記者了解到,“蓮花印布坊”社團的孩子們不僅在課堂上“潑灑”創意,還把精美畫布“曬”滿校園,美化校園環境。在一次完成染布工序后,美術組老師們組織學生在學校“愛蓮號”前晾曬各自制作的精美花布,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吸引許多學生前來觀賞。社團成員們還利用自己在課上學習的繪畫知識,用線描畫的方式對校園墻面進行彩繪裝飾,創造一處處校園美景。
同學們還積極參加南京市建鄴區教育嘉年華活動,開展愛心義賣活動。孩子們走上街頭,向市民游客介紹中國傳統印染工藝蠟染和扎染知識,宣傳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與追求美的精神。不少游客被中華傳統印染工藝的魅力吸引,買下了一塊塊美麗的小花布。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勞動創造價值
“蓮花印布坊”負責人張涵介紹,在一次美術公開課《印花布》準備中,蓮小美術組的老師們全面了解藍印花布的手工印染技術,被其深深吸引。“藍印花布的紋樣是由基本線條組成,我們將線描畫與傳統印染工藝相結合,給孩子搭起一架接觸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橋梁。”
為了能夠將社團做到好、做到精,蓮小美術組的老師們多次開展組內教研活動,共同學習傳統印染技藝的知識,并在課余時間一次次練習扎染蠟染。張涵老師說,“如今機械化紡織印染取代了傳統印染工藝,面對逝去的傳統工藝,更需要我們加以保護、傳承與創新,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肩負起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小學部校長呂伏安表示,學校開設“蓮花印布坊”社團課程,從情感上培養孩子們親近非遺文化,抓牢中華文化命脈,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進一步煥發生機活力。印染課程中大量的手工實踐內容,也能讓孩子們體會勞動艱辛,切身感受古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情感,培養勞動技能的同時,體會勞動精神,了解勞動創造的價值。
通訊員 張涵
見習記者 孫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