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國產大飛機獲得型號合格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周光明教授、蔡登安老師和他們的硬核團隊無比振奮。為了確保大飛機的模擬冰試飛進度,為C919項目按期完成模擬冰試飛任務提供堅實的保障,科研團隊為C919...
C919國產大飛機獲得型號合格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周光明教授、蔡登安老師和他們的硬核團隊無比振奮。為了確保大飛機的模擬冰試飛進度,為C919項目按期完成模擬冰試飛任務提供堅實的保障,科研團隊為C919飛機裝上了“假冰”,在多地開展模擬冰型預安裝工作,以創新的方式提升了試飛效率。
從零開始,打破技術封鎖
2017年,承載著中國航空制造業幾代人夢想的C919首架飛機成功試飛。自此,C919進入民航“服役”備受期待,只有投放市場,這款飛機才真正被賦予生命。但C919投入運營,尚缺關鍵一步,即“適航取證”,適航取證就是讓飛機經受“極限挑戰”,以驗證飛機性能。
開展局方審定試飛是商用飛機適航取證的關鍵環節。在局方開展審定試飛前,已有6架試飛飛機在上海、閻良、東營、南昌等地開展試飛工作,完成必要的地面檢查和試驗,進行必要的飛行試驗并提交報告。
每一次成功試飛,意味著其距離適航許可交付更進一步。其中,國內首次基于FAR25-121修正案的臨界冰型的確定,填補了國內模擬結冰防冰試驗的空白。這背后凝聚了一支南航科研團隊“從零起步”“十年磨一劍”的艱辛付出。
在低溫氣象環境中飛行時,飛機表面極易發生結冰現象,對飛行安全造成威脅,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飛行災難,因此結冰試飛工作就尤為重要。自然結冰試飛是一項高風險試飛科目,按適航條款規定,試飛前進行模擬冰試飛,則可以摸清飛機帶冰特性,進行臨界冰型性能的適航驗證。
早在2010年,來自南航航空學院的周光明教授、蔡登安老師團隊就開始了ARJ21-700飛機模擬冰試飛項目。模擬冰試飛是選取其他材料加工出具有真實冰型外形及特征的“假冰”安裝于飛機上進行試飛,是自然結冰試飛的關鍵步驟。
從零開始,周光明教授帶領團隊從選材、工藝、載荷試驗等眾多方面開始調研,在驗證了包括木材、泡沫等多種方案后,創造性地研發了木夾芯復合材料模擬冰。這種“冰”不僅能模擬真實冰型的外形,還具備良好的剛度、強度,能在大過載、強氣流的作用下保證截面符合理論形狀并且安全系數高。
2021年是C919大型客機適航取證關鍵年,模擬冰試飛工作則是其中重要一環。自2019年,周光明教授和蔡登安老師就帶領團隊開始攻關C919大型客機模擬冰試飛項目。由于C919大型客機試飛冰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團隊開展多方面研究,在ARJ21飛機基礎上,進一步升級,通過引入3D打印冰型方案、大顆粒粗糙度帶等多項創新工作,大幅度提升了模擬冰型的質量和工藝實施效率,開創了我國夾芯復合材料模擬冰改裝及試飛的先河。
拿貓砂做實驗,我們是認真的
模擬冰型的主體外表光滑,然而真實結冰條件下冰型外表面會密布冰渣子,有一定的粗糙度,為了將“冰”模擬到極致,團隊費盡腦汁到處找材料,一名成員突然發現家里的貓砂竟然滿足粗糙度的要求,就立即進行試驗。冰渣子細小,只有2-3毫米,團隊成員就將貓砂碾碎,用篩子篩細,再粘接于冰型表面。周光明教授笑道,“如此大量采購貓砂以后要培養養貓的興趣了。”
模擬冰做好了,但怎么裝到飛機上?這是個大難題。
結合多年經驗,團隊將復合材料手糊工藝引入改裝過程。采用厚度只有0.1-0.2mm的玻璃纖維布鋪設于飛機前緣,待樹脂固化完成后再將木夾芯粘貼其上,覆蓋上玻璃纖維布后整體固化。這樣的操作工藝則對安裝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我們安裝的時候都是提心吊膽的,一定要認真細致,模擬冰型一旦貼合不到位,在飛機飛行時則可能砸在飛機上甚至掉落至發動機內,后果不堪設想。”周光明教授說道。
輾轉多地,“追”著飛機跑是常態
試飛地點分散在上海、江西、山東、陜西四地。飛機不等人,有時只給兩天改裝時間,規定期限內就要完成安裝,但做一套冰型的時間遠不止兩天,怎么辦呢?
團隊瞄準了各架飛機的“空窗期”,在四個試飛點之間輾轉。博士生李想回憶,飛機經常晚點,常常是“飛機還沒試飛,我們的工作人員就已經飛了好幾圈。”
除了在試飛點之間輾轉,為試飛任務加班加點更是團隊成員的家常便飯。2021年4月,團隊接到一項緊急改裝任務,需要第二天將新的冰型安裝完畢并安全試飛。20個小時,要完成原本48小時的工作量,這對團隊成員的生理及心理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接到任務的1小時內,團隊與現場工作人員冷靜溝通,迅速確定改裝方案,將12小時的等待時間縮短至3小時,同時現場即刻開始改裝。
不巧的是,此時停機坪上刮起大風,操作工具隨時可能被風吹走,“站起來擋風!” 團隊成員頂著寒冷的大風,搭起人墻為操作人員遮風,保障改裝順利進行。
凌晨2點,團隊成員相互加油打氣,通過跑步讓自己保持清醒。凌晨5點,所有操作步驟完成,現場所有人癱坐在地。除了疲憊,心里更多是任務完成后的喜悅。這一緊急改裝任務于第二天中午順利完成,并于當天下午成功試飛。
砥“力”前行,和C919一同起飛
除了指導老師,這支年輕的團隊還有4名博士生、4名碩士生,專業都是工程力學,大家一路砥“力”前行,收獲良多。
2010年前后,蔡登安還在南航讀大二時,就開始跟著周光明教授接觸ARJ飛機試飛項目2017年博士畢業留校,成為南航的一名老師,依然在試飛的路上。與十年前不同的是,試飛機型、試飛項目更多了,團隊成員的任務更重了。作為研究生一年級的新生,熊信發同學和彭錦峰同學都覺得能有機會到試飛院參與C919飛機的現場改造工作很難得。“以前看到的都是航空航天館里的模型,這次讓我好好摸到了真正的大飛機!”熊信發說。“再辛苦都值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